【明報專訊】人民銀行開放境外央行進入內地銀行間債券市場,頗有為人民幣發展成為其他國家外匯儲備貨幣作部署的意味,金管局總裁陳德霖表示,會馬上向人行了解和跟進,意味外匯基金即將研究投資人民幣資產。學者分析今次讓其他央行投資內地人債,為人民幣自由流通提供互動誘因,可促進人民幣未來發展成為國際性的儲備貨幣。
東南亞國家央行較有興趣
境外央行如果要進入內地銀行間債券市場,亦需要向人行提交申請,申請資料包括擬投資額度及計劃書,人民幣資金來源及規模說明等。外匯基金目前大部分為美元資產,陳德霖早前曾提出,內地市場具有潛力,會研究投資內地市場及人民幣資產的可能,但由於過往人民幣投資一直有限制,故未能持有人民幣資產。如今人行開錄燈,金管局即迅速反應,據悉當局了解細節後,也會進行申請。
央行選擇外匯儲備投資時,考慮因素包括境外流通量要高、國內金融需要龐大及投資保值。渣打香港亞洲區總經濟師關家明指出,人民幣尚未自由流通,央行運用資金時具有限制,今次放寬可為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帶來其中一個先決條件,卻未足以成事。
關家明相信,人民幣交易頻繁的央行會對內地債券市場較有興趣,例如韓國及其他東南亞國家等,本港銳意發展成為離岸人民幣中心,亦必然會申請。雖然人民幣具升值潛力,但他認為各地央行主要考慮能否平衡資產分佈。
恒生商學書院商學院院長蘇偉文相信,歐美央行投資內地債市意欲不高,亞洲區內央行則會較感興趣,以作分散投資用途,但相信在人民幣未自由兌換的限制下,央行亦會心存戒心,不會大手買入。
蘇偉民指出,隨着其他央行的外匯儲備持有人民幣資產,料增加對人民幣的自由兌換呼聲,或可加速人民幣國際化進展的過程。匯豐發表報告指出,今倘人行放寬和上一次與港簽訂修訂《清算協議》一樣,不涉及人民幣資本帳開放,但對於人民幣邁向國際化又再踏出重要的一步。
自2008年12月以來,人行先後與多個國家城市簽署雙邊貨幣互換協議,包括韓國、香港、馬來西亞、阿根廷、印尼、白俄羅斯、冰島及新加坡等。
2025年03月04日 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