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深圳「東部華僑城」是全國首個成功的旅遊地產項目,也是最賺錢的一個,成為生態旅遊示範區,政府各部門都會來拜訪。其總體規劃原來出自一個「香港仔」曾輝。他成立的建築設計公司「划堃」在內地打拼14年,設計的項目合計總面積比全香港還要大。
他的公司主要聘用年輕人,用心培訓,傳授真功夫,對於聘用內地大學生,他有一番見解,表明不會聘請清華及北大的畢業生,因為「它們校風欠佳,大學生只顧擴闊人際網絡,為將來當政要或總經理鋪路」。他請人時着重的是應徵者的心理素質,以及能否和同事相處融洽。「我甚至連畢業證書也不看,我不信證書,我信試用期。」——編者
曾輝﹕我的生意不俗,香港人不止擁有中國人的身分,更擁有中國人之間暫時尚未普遍的國際知識和專業,到內地發展很有優勢。內地建築師的水平始終及不上香港,因為內地教育大多只是工廠式生產畢業生,而非着重傳授知識,只要進了大學就能畢業,外國則不同,未夠水平就不能畢業;更重要的是,內地建築師鮮有學習英語,翻版書亦只抄襲外版書的圖片,沒有抄襲當中的設計理論,因為翻版書商也不懂英語。故內地人就算是建築系出身,也只懂看建築外表,不懂當中的細節及設計理念,亦不理解建築的文化底蘊,大部分連英、法、德等國的建築也分不清。
內地的建築設計學是不教英語的,基本上只有外語系的學生才學英語,所以很難直接學到外國的學問。外國大學不斷推出新的設計論文,受內地教育的卻不懂讀,要搜尋也找不到。中國Google只能搜索中文,要搜索英文知識,便要用英文Google,但那被政府屏蔽。
˙不 聘名校生 只重心理質素
管理不同年代的員工,要用不同的策略。六七十年代的人很講義氣;八十年代的都是獨生子女,嬌生慣養,向受溺愛,一捱罵便辭職,他有家中的保護傘,根本沒有危機感;九十後簡直生活放縱,我到朋友家中吃飯,他4名子女分別在澳洲和英國讀書,卻無半點禮貌,話題全是戀情及八卦。
事實上,內地不少大學的學習氣氛都很惡劣,學生只顧結交異性,一畢業父母就催婚,所以他們在大學裏已開始做準備;他們又愛流連網吧,課也不多上,讀了4年水平仍很低。
清華北大生 只顧鋪路當政要
我更不會聘請清華及北大的畢業生,因為我認為它們校風欠佳,大學生只顧擴闊人際網絡,為將來當政要或總經理鋪路,但對我來說,這一點用處也沒有。
我真心希望教導員工,向他們傳授真功夫,但很多時他們根本無心向學;他們只求做一份舒適、簡單的工作,對追求深入的設計學問沒有興趣,不會珍惜機會。
˙不 談目標 斬件式分配工序
內地新一代多年來好逸惡勞,已養成劣根性,要勤奮也無法勤奮起來,加上QQ和iPad等等,令他們很分心。對從前那些窮苦學生,要用責罵激發他們的自尊心;但對現在這批少爺小姐,就要用讚賞去哄他們。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就是:不要跟員工談目標。
談遠大目標 只會嚇走年輕人
這一代的年輕人不會賣力工作,如果跟他們談公司的遠大願景,只會嚇走他們。要把目標分拆開,只跟員工談今天或明天要做些什麼,把複雜的技術性工作拆細,變成只需要小量技術,最後才靠自己拼合起來。完成後員工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的工作如此了不起。他們缺乏周全考慮,知識面狹窄,故絕不能把項目交由他們全權負責,他們連合同都不會寫,不懂管理。
這不像香港的建築同學,要同時學法律和管理。不要期望內地員工會像香港人一樣全能。
每人負責一小部分 再集腋成裘
我這做法有點像美式設計公司,將設計工作分拆開,一個負責大堂,一個負責包廂,一個負責牆體,一個負責弄廁所,久而久之,一定熟能生巧;英式設計公司則是由一個人負責整個項目,學到的一定較多,但要看員工能否勝任。故英系建築師大多小看美系的畢業生,他們過於流水式作業。
其實我明白內地年輕人的心情,物價飛漲,動輒數百萬才能置業,跟上司慢慢學習,掙的只有數千元薪金。反而內陸的薪金還要高一點,10年前成都的薪酬是600元,深圳則是1200元,現在兩者已不相上下,故很多人都寧願留在內陸,不願往外闖。現時深圳很缺人手,所以我降低技術要求至任何人都能勝任的地步,只要有人供我聘用就可以了。
請人不容易 要降低技術要求
早前到朋友的餐廳用膳,無禮的侍應連說話時也不看食客。朋友說:「請得到人已經很好了。」相信將來所有需要大量人手的餐廳都會結業,除非可以精簡架構,減少人手。
˙不 信畢業證書 只信試用期
對建築一竅不通的大學畢業生,我會先給較低的試用期薪酬,例如1500元包食宿,試用期為期3個月,過後再加。實際上試用期就是培訓期。每個同事都有一個檔案,記錄了每天的工作進度,我會看他們在最初數月有否進步,沒有起色便要辭退。我不計較他們是否來自名牌大學,我着重的是他們的心理素質,以及是否和同事相處融洽。我甚至連畢業證書也不看,我不信證書,我信試用期。
在公司內,要製造假競爭,明明只需要10個人手,卻聘請13人,讓兩人同時做一份工作,希望能擦出競爭的火花。這樣做,成本可能跟香港一樣,但內地市場比香港龐大,可賺取較多利潤。
兩人做同一工序 製造競爭
我有個香港朋友在香港從事graphic design(即平面設計,包括餐牌、招牌、書本封面、網頁版面等),需聘請大量人才,成本極高,例如設計一個餐牌可賺3000至5000元,但員工月薪卻是兩萬,故多年來利潤都十分微薄。我們公司結構比較簡單,所有設計由我一個人負責,然後讓兩三個助理加工,一兩星期便可完成比較大的規劃項目,公司通常穿叉着很多項目一起做,這種平攤式管理是最累的,但也是最有效的。
經過在英國大中小公司共6年的工作經驗,我認為一家設計公司聘用30人左右,在管理上是最有效的,毋須發展為大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