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物流業近年受到上海及新加坡挑戰,尤其是受歐美經濟低迷影響,令行業雪上加霜。有業界人士希望,政府把握機會,重組本港物流系統,提升競爭力。
貿發局昨日舉行「亞洲物流及航運會議」上,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致辭時表示,雖然歐美經濟環境差,市場預料增長低於2%,但今明兩年亞洲的經濟整體增長,仍維持在6%以上,加上內需強勁,物流及航運業有很大的機遇。
受歐美經濟影響 料增長低於2%
她又指出,過去10年經香港轉往內地的貨物總額增長逾1倍,而去年則有8610億元。由內地經香港轉口的貨物總額亦達到1.12萬億元。她認為,香港正擔任雙重角色,促進內地的雙向貨運,而要維持競爭優勢,物流及航運業界便要提高質量。
出席同一場合的東方海外(0316)主席董建成表示,歐洲航線運量預計本季會降低20%,而數據亦顯示經濟正在萎縮。他指今次雖然不會比2008年金融海嘯時差,但目前行業成本上漲,若加上供求持續失衡,運費勢將下跌。他認為,目前已是行業的低谷,可能會有同行錄得虧損,明年行業前景仍不樂觀。
東方海外執行董事、前任特首董建華的兒子董立新希望港府能興建機場第3條跑道、10號碼頭、高鐵及港珠澳大橋。他認為,工程所創造的經濟價值,將遠遠抵消開支成本。
業界籲建物流中心 提供增值服務
他又表示,儘管有業內人士對深圳及香港,共同建設前海航運中心有戒心,但他對這種降低香港自身價值的憂慮,不能全部認同。他指出,香港若再自恃軟件優勢,而忽略基礎設施及聯繫內地的重要,物流及航運業將損失累積多年的優勢。
香港發展物流及航運業經年,但有學者認為規劃太散亂,如不採取措施,將被上海及新加坡搶奪市場份額。利豐供應鏈管理及物流研究所所長張惠民指出,本地物流業未有一套完整的規劃,貨櫃碼頭及貨倉等設施,難與其他競爭對手相比。
他認為,政府應加強基建,如興建物流中心,集中處理來自世界各地的貨物,並提供增值服務。包括將貨物分類後,按不同目的地而加上合適包裝或內容,令香港從過往的轉口港,升級為區域分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