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財經分析師學會(The Hong Kong Society of Financial Analysts, HKSFA)今年已經是第七年舉辦投資分析比賽。參賽的香港八家大學派出3至4位同學組成的小隊,選一家香港上市公司作分析對象,除了交報告之外,還要現場作簡報。讓未來有意晉身投資界的年輕人了解到分析員的日常工作和簡報技巧。筆者是HKSFA的顧問,也是比賽當日的講者之一。下文是經整理後,當日的演講辭。
多謝香港財經分析師學會的詹偉基會長,給我機會在這裏和大家講幾句話,看過各位同學的簡報之後,我一則以喜、一則以驚;喜的是現今的年輕人表達能力和思維都比我當年成熟;驚的是如果昔日我要跟大家競爭,可能一早便放棄金融這個行業,更沒有機會站在這個講台前和大家講話。
我考CFA Level 1是在1989年。
5月下旬,多倫多的天氣一般都是風和日麗,北國苦寒,很多加拿大人在經過漫長的嚴冬後,都喜歡在戶外享受陽光。金融區的Bay Street高廈林立,午餐時大廈之間的草地,有很多包括妙齡少女在內的白領在曬太陽,春光綺媚。
CFA的考試,一般都在6月的第一個星期,我慣性地在考試前向公司申請兩周的假期,囫圇吞棗地將原本是一年的學習在兩周內完成。看到窗外的燦爛陽光,自己卻困在室內啃書,只有羨慕的份兒。
修讀的學科 不一定跟工作掛鈎
我僥倖地連過三關通過三階段的考試。同學告訴我,今日能夠在三年內完成的百分比是低於10%。20多年前的事。我想試題應該比今天的淺。從求知的角度,我的備試方法都是完全失敗的。
今天,全球有近10萬名CFA。90年代初期,CFA在北美比較流行,在亞洲仍是起步階段,HKSFA今天會員接近5300人,1992年成立時人數不足40人。香港分會是北美以外最大的組織,見證香港金融中心的身分。
人生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追求。工作了20多年,名片上的名字後面帶些什麼英文字母,已經不再重要,但我很明白年輕人初入行努力提升自己的苦心。
跟同學閒談,得知很多都是明年畢業的,正為出路躊躇。坦白說,20歲出頭找工作,很多時是追隨普羅價值(例如世叔伯的期望),很難真正了解什麼才是適合自己。我在職場上跑了一大圈,今日問我什麼是理想工作,我也答不上。知人難、知道自己更難。
念書的科目其實不一定要與工作掛鈎。近年不少大企業開始質疑商科教育的效用,有些甚至傾向招聘一些念人文科目(Liberal Art)的學生。念哈佛的朋友告訴我,哈佛在全美大學中,教授出名給分寬鬆。其實大學四年,名氣和學科帶給同學的影響,遠不如同窗之間的耳濡目染。在座諸位肯定是好同窗。
再一次恭喜今天的參賽者,謝謝!
張宗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