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歐債危機下,正當歐美金融機構相繼傳出裁員及縮減業務的消息之際,也有銀行視危為機,選擇於此時來港擴充業務。北歐銀行SEB香港分行行政總裁柯震霆接受專訪時指出,香港作為資產管理中心的地位日漸提升,市場甚具發展潛力,而伴隨人民幣國際化而來的貿易流及資金流也將為銀行帶來發展機遇。
於丹麥、芬蘭、挪威及德國提供企業及投資銀行服務的SEB,今年8月獲發香港銀行牌照,分行於上周正式開幕。柯震霆笑言,此時在港拓展業務時機正好,「較容易聘請員工,租金也較廉宜,而且有對手退出,競爭沒那麼激烈。」
料港成為國際資產管理中心
他又指出,金融海嘯後,亞洲對於對冲基金的重要性提高,尤其是香港。「對冲基金的發展由歐美轉移至香港……2007年全球有15%的對冲基金在港設點,但至2011年有關比例已增至近20%,高於任何一個城市。」SEB的服務包括現金管理、外匯、固定收益產品及股票交易等。
此外,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中心,亦成為外資銀行來港的一大誘因。SEB擁有大型跨國企業客戶如宜家家俬和愛立信,除了提供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服務外,柯震霆指出,八成的離岸人民幣(CNH)資金匯聚香港,該行有不少客戶也有興趣透過在港發行人民幣債券將資金匯入內地。再者,內地銀行予企業的貸款期一般不多於6個月,一旦內地流動性收緊,有損企業資金穩定性,而在港發行人債可助企業管理有關風險。
另一方面,繼德銀後,SEB成為全球第二個在港設立離岸人民幣電子化交易平台,但現時只提供現匯交易。
目前,SEB在港聘用25名員工,柯震霆預計,至明年底香港員工人數將增至40人,暫未擬透過收購壯大業務。他又指,在《巴塞爾資本協議二》下,SEB核心資本充足率達13.9%,相信未來2年毋須集資。
明報記者 劉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