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11月15日是上海膠州路教師公寓大火一周年。一早就有網友在微博上留言紀念,簡單的幾個字和一個蠟燭圖標,很快轉發無數。回想當年汶川大地震一周年時,舉國上下,各種紀念活動和文章鋪天蓋地。雖然從死傷人數和財產損失看,教師公寓大火遠比不上汶川地震;但是作為生活在上海的人們而言,其慘烈程度和對人心造成的衝擊,絕對不亞於汶川地震。
上海本地報章,從《解放日報》、《文匯報》這類黨報,到《新民晚報》、《新聞晚報》、《新聞晨報》、《東方早報》這類都市報,當天頭版竟無一篇相關的報道或評論。
教師樓大火周年 媒體低調
「天宮神八第二次對接」可能更振奮人心、「上海擬對產品召回立法」可能更貼近民生、「上海設立專款扶持民營院團」可能會營造重視文化的氛圍、「3D版《丁丁歷險記》上映」可能更有利於提高民衆的幸福感。
如果一部好的小說,必須有一個「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結尾,那麽這個周年紀念日的故事,則完全符合「情理之外,意料之中」。
頭版的新聞和評論選擇,表達的是媒體的態度。所以,對於火災一周年,或者說對於教師公寓的這場大火,上海媒體都擺出了沉默的態度——主動的沉默是背叛,被動的沉默是懦弱——在一雙有形的手的擺弄下,無論是背叛還是懦弱,都是因為有人不懂反思、不願反思、不敢反思。
沒勇氣反思人禍 枉失生命
大張旗鼓地紀念汶川大地震,是因為災難的誘因來自於無法抗拒的自然力量,只需要承認一個幾千、幾萬年來的一個事實——人類其實很渺小——就萬事大吉;但是教師公寓火災的起因和過程中的種種處置不當都是人為因素,追究人為責任,不僅需要剖析的能力,更需面對的勇氣。
只要一天不反思人禍,問題就永遠潛藏,它會像古希臘故事中的達摩克利斯之劍(The Sword of Damocles,象徵安逸祥和背後存在的殺機和危險),懸在我們頭上,終有一天會捲土重來。紀念那些在火災中離世的人們,哀悼他們的生命,更哀嘆他們失去生命也未能帶來集體徹底的反思。
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