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華南觀察﹕港式管治引內地媒體關注長青網文章

2011年11月2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11月20日 05:59
2011年11月20日 05:59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連接港珠澳的大橋工程開支獲立法會通過,廣東媒體除了關注工程何時動工以外,還有一個隱藏的含義,就是香港撥款的程式,以及立法會監督政府工程的功能。同日見報的還有深圳五座天橋因為工程轉包影響質量需要重鋪的新聞,突出政府缺乏監督的弊端。

內地媒體報道香港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中英簽署聯合聲明後,香港進入過渡期,中宣部要求各大媒體開設港台澳專欄,但新聞都是新華社的稿子,主要是報道官方對中英爭拗的立場,和香港籌備成立特區政府的過程。回歸以後,也以特區政府如何落實一國兩制為主要內容。2003年香港發生大規模反政府示威,中央駐港機構誤判形勢,中宣部要求主要媒體增加對香港報道的量和深度,意圖增進對香港的了解。中央電視台也開設每天的「香港之窗」半小時節目,這是第二個階段,但由於香港特區政府民望陷入低潮,民怨四起,媒體不可能跟着反對派的屁股轉,正面報道變得乏味,無以為繼。

報港優點 對內地施壓

最近以廣東媒體為主的報道變向,藉報道香港來對內地政府形成壓力,譬如大量報道香港廉政建設,官員申報資產,公車使用制度,立法會監督政府的程式公義等等。年初胡錦濤提倡改進社會管理模式,加入社會力量建設和諧社會,媒體也大量報道香港的非政府組織如何發揮作用,近日報道順德實施削減一級政府,也說這是學習香港一級政府一管到底的模式。是為第三階段。

廣東媒體熱中報道香港,是藉香港在管治方面的制度與經驗,凸顯內地政府的不足,很多還是出自駐港記者的第一手採訪,少了官腔的文風。可是,這都有暗含議題,實質上也未能做到客觀報道,因為香港管治上的失誤與教訓,也是內地政府應該避免的,卻鮮見於報端。

阮紀宏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