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逢周一,歐央行都會公布對上一周的買債金額,市場可藉此知道央行的買債規模。根據歐央行公布的數字,截至11月11日的一周,歐央行再買了45億歐元的歐豬債,總數增至1870億歐元。荷蘭合作銀行估計,在不推行量寬措施(QE)下,歐央行最多可以買債3000億歐元,歐債危機仍可苟延殘喘多一會。
根據歐盟憲法,歐央行不能直接參與國債拍賣,最多只能在二手市場購入國債,控制財困國家國債的孶息率上升速度。不過,由於德國及歐央行堅持不推行QE,故每次在二手市場買入國債後,歐央行都會透過收取定期存款的形式,從商業銀行收回同等金額的流動性,避免買債行動直接把資金注入市場,變相「印銀紙」引發通脹,歐央行稱之為「消毒」(sterilisation )。
由於每次買債行動都要「消毒」收回流動性,在沒有QE的情况下,市場的流動性不會增多,所以歐央行不可能無限量買債。市場對於買債上限有不同的看法,而荷蘭合作銀行(Rabobank )則作了一個詳細的估計,認為買債上限將會是2500至3000億歐元。
消毒買債計劃 最多維持3個月
荷合的報告稱,以歐央行的整體貨幣政策來看,向商業銀行的借貸規模大概為4500至5000億歐元,而存款準備金則為2000億歐元。換言之,在市場「可吸收」的流動性最多可以有3000億歐元,現時歐央行的「消毒」規模已接近2000億歐元,在最樂觀的情况下,歐央行尚餘1000億歐元的彈藥可用,除非歐央行願意「印銀紙」打救歐豬國。但以現時德國的態度來看,似乎不大可能。
歐央行自今年8月重啓買債計劃以來,每周的買債金額十分飄忽,但平均的金額近80億歐元(見圖)。若以尚餘1000億歐元的彈藥計算,歐央行的「消毒」買債計劃大概可以維持多3個月的時間。若3個月後,歐債危機仍然未能平伏,買債的規模又達到3000億歐元,歐央行將要面臨困難的抉擇——停止買債,或繼續買債而不進行「消毒」。若強行繼續「消毒」,則必須擴大向商業銀行的借貸規模,或下調存款準備金,但會增加整體銀行業的風險。
所以,在未來3個月,在歐央行仍有彈藥的情况下,歐債危機應該仍可以避過「爆煲」的命運,但3個月後,除非意大利及希臘的新政府能勵精圖治,重建投資者信心,否則危機在明年上半年將會升級至另一水平。
明報記者 謝德健
(逢周一、三、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