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內房板塊形勢嚴峻,降價退房潮、退地潮一浪接一浪,有大型銀行融資主管以及內房老闆向本報記者透露,開發商無錢可還,轉而用樓抵債。有開發商為籌措資金,組建建築公司、建材貿易公司「曲線」向銀行借貸,從而騰挪給地產開發;而銀行為防範「火燒聯營」,不僅停止開發類貸款,更將鋼鐵貿易等相關行業納入禁貸行列。
昨日上海一間銀行的企業融資審查主管向本報透露,鑑於內地房地產市場風險急增,其所在銀行不僅不介入新增開發貸款,連相關行業比如鋼鐵貿易的新增貸款業務也不參與。銷售困難導致開發商無力還債,上海不少開發商開始以房抵債,該主管稱,內地大型開發商綠地也在其中,「業內人士都很清楚。」
樓價暴漲時 沒人以樓抵債
瑞信分析師杜勁松指出,此種現象在2008年出現過,如今重演反映全面降價的拐點將至。以房抵債不僅上海普遍,大連、重慶也已出現。有重慶開發商向本報證實近來以房抵債明顯增加,這與開發商對房價的預期有關係,「房價暴漲的時候沒人這麼做的。」
本報向多間建材商查詢,亞洲水泥(0743)財務部副總經理吳建華明確回應,公司不收房子。他指出,公司不會直接賣給內房企業,只對經銷商出貨,受影響相對較小。但他承認,近來總體應收帳款期從50天延長至60天。應收帳中,內房佔比不足三成,但的確比其他行業收帳更慢。
成立關聯公司 向銀行舉債
開發商為「撲水」,已經奇謀盡出,最常見的做法是旗下成立一家貿易公司或建築公司向銀行舉債購買材料,而所有材料都用於自身房地產項目開發。有匿名開發商指出:「確實有人這麼幹,但這也只能解決小問題,解決不了大問題。」上述銀行融資審查主管,則指出,為避免錢通過此渠道流入地產行業,也為了避免地產行業惡化引起相關行業壞帳增加的連鎖效應,其所在銀行對於建材、建築公司放款都極其審慎,鋼材貿易的新增貸款業務完全不介入。他又說,「上海每年的鋼材貿易量只有幾百億,但銀行信貸額度卻上千億,中間的差額多數都去了地產業。」
明報記者 顧冷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