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內地銀行體系的潛在風險,除了備受評級機構及外資券商關注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昨日亦發表了長達百多頁的《中國金融體系穩定評估報告》,論述內銀的四大風險,包括信貸急速膨脹的後遺症、表外業務及非正規信貸規模擴張、房價高企及經濟發展不平衡(見表)。不過,人民銀行迅速反駁稱,報告存在個別不夠全面和客觀的觀點。
20國集團(G20)領導人自2008年11月同意向中國開展「金融部門評估規劃」後,IMF昨日發表了首份關於中國的評估報告。有關報告於今年6月下旬完成,當中除列出中國金融體系的存在問題外,並提出了29項建議(見表)。
促停把內銀作調控工具
儘管中國金融體系持續改革,惟IMF指出,中國金融系統日漸複雜,再者,非正式信貸市場以及表外業務規模日增,也令內銀風險持續累積。
IMF指目前實施的金融政策造成高儲蓄率、高流動性、資本分配不當及房地產資產泡沫,這些扭曲現象的代價正在上升,情况不可持續。故IMF於報告中明確表示,內地需要盡快行動,進行金融政策改革,不要再利用銀行體系作為達至宏觀經濟政策的工具,宜優先考慮更具彈性及開放的匯率制度。
IMF又指,內地宜以利率作為管理信貸擴張的首要工具,多於採取行政手段,而確保人行及金融監管當局的運作自主權亦十分重要。
IMF報告昨天早上甫出爐,人行中午已在官方網站發出公告反駁,指IMF報告中存在個別不夠全面及客觀的觀點,所提出的某些改革措施的具體時間框架和優先順序等建議尚需要結合中國實際深入研究。人行指近年已減少直接干預銀行,由98年起已取消對內銀的信貸規模管理,轉而通過存款準備金率、利率等市場化的調控手段來調節。
風險同時爆發 行業難承受
除了上述四大風險外,IMF並對內地17間最大的商業銀行進行了壓力測試,以了解資產質素惡化、樓市調整、利率變化及匯率變動對內銀的衝擊。結果發現,雖然這些問題單獨來看不會對內銀構成問題,但如果以上風險因素同時發生的話,中國銀行業則會嚴重受挫。
在最嚴峻的情况下,即假設中國經濟按年增長跌至4%,M2按年增幅跌至10.2%、房價下挫26%及存貸基準利率變動0.95厘,則佔中國銀行業資產25%的銀行,資本充足率將跌至8%的最低監管要求以下。IMF續指,GDP增長每下跌1個百分點,內銀不良貸款率會上升至少1個百分點。
銀監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第3季末,內地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84%,資本充足率為12.3%。
明報記者 劉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