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研究在維多利亞港外填海拓地,發展局長林鄭月娥昨日主持諮詢啟動儀式時稱,不應將填海「妖魔化」,適度填海有助建立土地儲備,並吸納本港每年產生的約千萬公噸建築填料,每噸處理成本較運到內地填海便宜四成。但環團反駁,香港因盲目發展基建才產生過量填料,不應以此來合理化填海,斥局長說法「荒謬」。
政府昨日起就維港以外填海及發展岩洞展開首階段公眾諮詢,林鄭月娥出席諮詢啟動禮時,主動回應環保團體擔心填海破壞自然生態,她反問﹕「若不填海,如何處理日常因基建而產生的大量建築填料?」
運走建築填料貴六成
她指出,過去幾年本港填海工程減少,其間產生的填料運去台山,填了328公頃土地,相等於17個維園。她說,每日以躉船將填料運輸到170公里以外的台山,每公噸成本高達70元,較本地填海的43元貴63%,額外多出的成本需要納稅人承擔;將填料運到台山,每日需消耗1.9萬公升柴油,碳排放量多出50公噸,並不環保。
就填海選址,政府首階段諮詢沒有提出具體方案,林鄭月娥稱,如開始諮詢已提出具體地點及預算等,會被指先斬後奏及黑箱作業,因此希望先與公眾就填海及開發岩洞議題尋求共識,到明年進入下階段,便會提供選址,讓有關團體和社會人士參與討論。
政府預計,若公眾有共識,最快2019年有首幅填海所得土地。至於發展岩洞,由於將政府設施如污水廠或垃圾轉運站遷進岩洞需時,估計最快要到2027年才可騰出土地建屋。
香港城市設計學會副會長吳永順認同,填海以增土地儲備較有安全感,是可行辦法,新加坡的填海區濱海灣(Marina Bay)曾丟空多年,認為以其他方式開拓土地有較多不確定因素,例如牽涉收地,難以確定何時可騰出大片土地。
環團﹕應鼓勵循環再造
綠色力量行政總幹事文志森指出,填海並非建築填料的唯一出路,政府應鼓勵業界多採用填料,循環再造成建築材料,如環保磚及鋪路工程使用的碎石,以提供穩定的吸納量,不應「將海洋當作垃圾桶」,單靠填海解決填料問題,「傾倒在哪裏也不環保」。
回收業亦稱,目前屯門一間利用填料及廢玻璃樽再造環保鋪路磚的工廠,今年吸納填料量高達20萬公噸,佔本地填料總量約1.5%,若容許其他建築材料如間牆磚及斜坡工程使用填料,可大大開拓市場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