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選舉結果公布後,不少媒體以大敗來形容泛民主派,政治學者蔡子強和馬嶽均撰文指出(見B12觀點版),民主派總體成績不算太差,雖有個別大佬輩議員遭遇滑鐵盧,但由前民主黨成員組成的新民主同盟和街工均大勝,民主黨內亦有多名年輕人成功搶灘。蔡子強認為,區議員全職化將會成為趨勢。
今次區選約有120萬人投票,比2007年區選約增加了5萬人投票,投票率亦比上屆增加約3個百分點,但泛民主派未因投票率上升而增加議席,數據分析顯示,建制派新增了不少選票,相反民主黨、公民黨和社民連均有明顯的選票跌幅。本報比較兩派陣營龍頭——民建聯和民主黨的每區平均得票數字,清楚看到兩黨的吸票能力差距較07年區選明顯擴大,剔除自動當選議席,民建聯每區平均得票升至1932.3票,民主黨則降至1558票(見表)。
平均得票 民建聯優勢擴大
民建聯每個小選區平均獲1932.3票,比07年上升了8.2%;民主黨只得1558票,下跌了3.3%,而受到外傭居港權官司及港珠澳大橋官司風波負面影響的公民黨,平均得票為1161票,下跌了2.7%。社民連平均得票更由上屆1110.6票,跌至779.8票,跌幅達29.8%。每區平均得票是指某政黨在選舉中的得票總數,除以有競爭選區數目。
並非所有民主派都是輸家。新民主同盟和街工均大勝,錄得議席進帳,新民主同盟派出10人參選,平均得票達2543.7票。民協雖然失落了議席,但平均得票顯著上升23.5%,每區平均獲1748.2票。
何俊仁:安排新秀舊人交流
民主黨也非全面落敗,在葵青和南區都有不錯成績,多名年輕新秀當選,包括南區利東的羅健熙和區諾軒、中西區的許智峯、沙田的麥潤培和陳諾恒等。
民主黨主席何俊仁稱,今次不少年輕人成功當選,對該黨是非常大的鼓舞,他會盡快安排年輕一代與將淡出的資深黨員交流,承先啟後。
蔡子強:泛民非想像中悲觀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蔡子強在本報撰文表示,民主派在區選情况雖然惡劣,但沒想像中悲觀,輸家主要是公民黨、社民連和人民力量,而街工、新民主同盟、民協等都有不俗成績,都是專注地區工作、較少捲入政治爭拗的政團。至於民建聯票數上升,他估計與市民因外傭居港權等問題而轉向右傾有關。
蔡子強對本報記者補充,今次選民顯然抗拒參選區議員只為參選立法會區議會界別,長遠而言,身兼立法會、區議會的「雙料」議員會愈來愈少,因為市民愈來愈期望區內有全職區議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