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改變從每一個人開始長青網文章

2011年11月0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11月08日 06:00
2011年11月08日 06:00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彭定中:有人問我們的基金會與蓋茨的有什麼分別,我說蓋茨是西醫,我們是中醫。那分別在於西醫治病,中醫治人。西醫主要針對個別症狀,以抗生素殺退病菌。中醫則不然,他處理的是病人的整體健康。我們的一套需時較久,長達15年,但一旦成功,那成效就能一直持續。

由下而上 大眾一起推動

我讀了David Bornstein所著的《How to change the world: Social Entrepreneurs and the Power of New Ideas(志工企業家)》,我發現世界不是由布殊或奧巴馬來改變的,雖然他大呼「Change(改變)!」;真正推動改變的主角,原來是普通人,包括我和你。我們只要各自每天做一件小小的好事,日子有功,累積起來就能成就出更美好的世界。我們至今做了幾年,帶來很多微小但十分重要的轉變。

硬件的轉變固然最顯而易見,兩千間屋不是小數目,人們從此不用再住在危險又齷齪的山洞。但更重要的是,當人們聚居起來,分配社會資源時就會更有效率,要引導他們轉變也較容易。當然,我們不會強迫他們搬遷,只消告訴他們搬遷的好處,再由他自行作出明智的決定。我們也翻新了學校,確保上學安全;我們設立了診所,修整了水渠,提供自來水,村民不用再每天早上從山谷裏挑水。這些都很好,但只是硬件。

投入愛心耐性 啟迪人心

舉個軟件的例子。有個農夫不信我們所說:樹長太高,果就會小。他反對修剪樹木,但這些道理只是小學常識。我們前後探訪了他近20次,他終於願意嘗試,水果果然大了很多,他的年收入由1000元人民幣升至5000元,而我們不需付出一分一毫,那只需要你的時間和愛心。改變別人,是不花錢也能做到的事。

我們還有一個教育項目,提升村民的保健意識。自此,他們開始刷牙洗手,也不再把垃圾丟在屋外。我們也對村醫再培訓,讓他們知道先天性心臟病不是絕症,不要再嚇壞孩子。我們也提升了學校的師資,讓學童受益。這些工作都拉近了城鄉差距,我們嘗試把昔日的街童,轉化成明日的棟樑。村童不再有文盲,人人都能讀寫。

打動政府 拿到更多資源

我們也相當進取。我們相信,要開闊村民的眼界,就應應用現代科技。可是,要教村民使用電腦,也是一個挑戰。我們循序漸進,先從領導層着手,然後是教師和醫生。

一位女士超過50歲了,也就是我提過的婦女代表,她總推說自己老了,不可能學得來。我們不能逼她,那就先教其他年青人,她就只是旁觀。過了一會,她感興趣了,上一次我再探她,她說每當她去縣城,都會去網吧上網兩個小時!你看,有些事看似很難,但還是有希望,所以千萬別放棄。

有一個村醫初次見面時,叼着口煙——不止嘴裏有,耳殼上也有一根,以便隨時「接力」。告別時,我說我想有一個提議:「你能戒煙嗎?你戒了,我們都會很開心。」他的妻子即時大笑,覺得是天方夜譚。上次我再見他,他差不多戒掉了——以前他每天兩包,現在是每天半包。我說希望下次再會時,他已完全戒煙了。

我信凡事都有可能。我們也嘗試改變地方政府,他們開會時,總是煙霧瀰漫。但上次我到保靖縣辦公室,已發現「無煙會場」標誌,那真令人高興!我們要有自信,終有一天我們能夠打動政府。

早前有官員問我們為何不繼續處理先天性心臟病。我說我們已做了兩年半,而中央政府也已發出了「紅頭文件」,為此病撥出資源。我們兩年半裏完成了200個個案,但紅頭文件指定在半年裏處理1500個個案,可見我們可以改變政府,繼而令更多人受益。

我在震後訪川,一名男士跟我說中國農民的生命裏就只有房子和孩子,但都在地震裏斷送了。他們都椎心泣血。然而上次再探他們時,他們終再展歡顏,並感謝我們所做的一切,還說欠了我們很多。我們說不用介懷,我們就當欠了未來需要幫助的人好了。到翌年台灣發生地震,他們募捐了2000元人民幣,這比我所想像的來得更早。

莫以善小而不為

我們做的這些事,相比中國現時面對的問題,實在只算微不足道。但孔子有云「莫以善小而不為」,我們希望一步一腳印,逐步把問題解決。中國的貧窮問題就像一張白紙,我們先來畫一些點,漸漸就會形成一條線,到有一天整張紙都畫滿了,就是功成之日。你問要多長時間,那不止15年,可能是50年、100年甚至更長,香港在當中能夠出一分力。

讓我以兩句詩句作結:「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只要我們同心同德,我們就強如流水,輕如白雲,能攻無不克,使香港、中國以至全球都是下一代的安樂窩。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