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湖南西部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協助農民解決水資源問題後,嘉里集團郭氏基金會把成功經驗複製到其他地方。基金會總裁彭定中(圖)說,「我們主要就是要改變人的思維,讓他們能夠自助,進而助人。」由於要改變人的思維,彭定中說,扶貧要在同一個地方深耕15年。
彭定中:汶川地震,我們前赴綿竹,當地損傷慘重,有九成樓房坍塌,2萬人喪生。單是其中一所學校,就失去了96名學生和12名教師。人們無家可歸,很多香港團體打算搜購帳幕捐助四川,但其實內地的帳幕早已被搶購一空,如果你想出一分力,就必須從國外運來帳幕。住了一會帳幕,農民搬進了臨時的組合式房屋,大約住了4萬人。然而,中國農民不習慣與他人同住,他們很快又返回原住處,自行建起住棚。
深耕十數載 思想灌輸重於物質
但畢竟住臨時屋並非長久之計。我們與當地的社群合作,協助他們建房,包括挖地奠基、鋪設上層結構、種樹等。完工後,他們請我們吃湯圓和雞蛋,我們建了大概2000間屋,但這些只是硬件,是容易的一環,那只花了我們一年半,而我們說過要在同一地方深耕15年。其餘時間我們主要就是要改變人的思維,讓他們能夠自助,進而助人。
我們始於湖南和山西,再進而前往雲南、貴州、四川、陝西、湖北、江西和內蒙,共9個省,正在進行400個項目,大概可分為70種。我無法一一介紹,以下茲舉一例,讓大家一窺我們的運作和理念。
病童治癒後 繼續關注其成長
有一個項目是治理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孩童。村醫,也就是那些所謂「赤腳醫生」,跟孩童說此病不能治,隨時會死,於是他們都在等死。但我們知道那是可以做手術的,赤腳醫生的知識水平有待提高,那是另一個項目。
返回這些孩童,你不能跟他們說深耕15年後,他們就會有美好的生活——到時他已不在世了。當下首先要做的,就是動手術。但湖南西部的鄉郊做不了,要去大城市如長沙。可是他們大都已被父母遺棄,誰陪他們去城市呢?他們也付不起醫藥費。
我們跟當地的醫院周旋了兩個月,記得我說過要由當地人來解決當地的社會問題,是我們的主導原則之一,醫院就是當地社會的一部分。他們起初並不願意,堅持要收加班費,後來才終於答應只收成本價。那樣子他們也出了一分力。
兩年前我到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看到這個11歲的小女孩。她正入院,準備明早做手術。過去多年,所有人包括她的老師、朋友都說她會隨時病發身亡,因此她時刻都活在恐懼之中。我看到她很緊張,就想說鼓勵她一下。誰料我一開口,她就簌簌落淚,我從沒見過這麼大的一顆淚珠,到今天仍歷歷在目。
第二天的手術很成功,我送了幾本書給她,她開開心心回家了,然後給我寫了一封很動人的信。
我讀她的信時,我問自己:「我們的項目大功告成了嗎?身體上她很健康,十年後她21歲,她會做什麼?在醫院裏做護士?在學校裏當老師?」
所以我們的工作尚未完成。我們繼續探訪手術後的孩童,了解他們的日常生活以及平日所需。我們有義工負責跟進,直至他們投身社會。
他們本來被視為社會的負累,但我們使其轉化成社會的資產。這就是計劃的意義。
全面角度看社會問題
這裏我想強調的是,我們看社會問題時,角度要全面,而且要貫徹始終。人們最關心手術這部分,那最矚目,可是手術前後的事,我們也不能忽略。我們要投入善心、金錢和時間,才能確保這項計劃可持續而且可複製。那樣我們便可以改變世界。
(二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