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歐美出口市道料持續放緩下,貿易發展局助理總裁葉澤恩昨日表示,應該把握好內地「十二五」規劃提出支持香港發展物流業,以及推動內需的兩大商機,讓香港從過去的出口角色轉型成「亞洲進口港」,作為歐美進軍中國乃至亞洲的平台。
貿發局將於本月25日舉行「亞洲物流及航運會議」,邀請來自中國官員學者以及本地物流航運業界人士共同探討物流、航運及供應鏈管理的最新發展和機遇。
本月辦大型研討會
今年3月公布的內地「十二五」規劃提到,要鞏固提升香港航運中心地位,並繼續支持香港發展物流等高增值服務,更首次提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高價值貨物存貨管理及區域分銷中心;另一方面,規劃其中一個重點是積極推動消費及擴大內需。葉澤恩認為,這為香港於亞洲物流業的角色帶來新機遇。
香港付貨人委員會主席林宣武亦認同香港的物流發展不應再只局限於出口,反而可憑藉自由貿易及免稅優勢,加上多年的供應鏈管理經驗,去打造「亞洲進口港」地位。
他指出,雖然香港受空間不足所限,難為部分行業如家具、重型機械零件等提供倉存,但走高品質路線,像紅酒、奢侈品等,「活用舊工廈作貨倉,10萬平方呎總不成問題。」
港物流講服務價值 吸歐美客
葉澤恩認為香港的物流服務之所以比其他亞洲地區優勝,並非價錢,而是服務價值,對講究服務質量的歐美品牌而言是很大吸引力,同時也迎合內地給予香港「高價值貨物存貨管理及區域分銷中心」的物流角色定位。
事實上,內地日益蓬勃的高級消費市場,正正需要一個擁有完善基建配套,管理經驗豐富,以及安全信譽較佳的物流供應平台來支援,「內地的物流技術還未成熟,例如冷凍運輸還停留在落後階段,所以由香港作為進口中轉平台,託運者放心,同時也讓內地有機會學習提升。」林宣武說。
金磚四國買家數升幅顯著
此外, 在歐美經濟放緩下,香港的出口業務日見影響,貿發局昨日公布上月至今共8個貿易展覽會,包括秋季電子產品展、香港眼鏡展的統計數據,雖然總共為本港帶來10億元訂單,但歐美買家相對審慎,反而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買家升幅顯著,合共超過56000人,較去年增長19%。
據統計處此前公布,香港9月份整體出口貨值下跌3%,未來數月的出口前景亦不樂觀,反而進口則上升2.3%,再以日前結束的香港國際美酒展為例,19,403名買家當中,中國買家數量比上屆增加82%,可見在出口轉弱下,香港的進口卻受惠於中國擴大內需支持,穩步上升。
明報記者 陳子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