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健康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大學腦內科教授張德輝表示,周邊神經負責收集肢體的冷熱、痛楚等感覺,再向中樞神經傳達,讓腦部知道身體狀况,若周邊神經病變,肢體就會感覺麻痺,就像「戴上手套觸摸物件」,或像「在脫牙前打麻醉針」,對各種感覺不再敏感,令腦部對肢體失去知覺。
肢體失感覺 如打麻醉針
張教授解釋,周邊神經愈長,打擊點愈多,愈易病變,例如由手指神經末梢連向頸背的周邊神經,長度逾1米,由腳趾連向腰間的周邊神經就更長,因此腳部周邊神經比手部更易病變。周邊神經病變的病情可以有很大差異,普通的可能只是感覺不敏感,嚴重的可能感覺不到腳部存在。若惡化,麻痺感覺可隨神經線擴散到其他部位,例如由腳趾蔓延至腳掌、小腿。
他說,若腳部的周邊神經有問題,可能無法感覺到地面硬度、斜度或腳掌是否着地,影響身體平衡,以致走路不穩,要靠視覺指揮腳部行走。因周邊神經包含了感覺神經及運動神經,若病情嚴重,運動神經亦會受影響,妨礙活動能力。
周教授說,周邊神經病變的成因,包括年紀大、糖尿病、維他命不足、酗酒、腎或肝功能欠佳、體內重金屬或毒素積聚、服用化療藥物,甚至是體內出現癌腫。當免疫系統啟動攻擊癌瘤的同時,亦可能令周邊神經病變,因此當四肢感覺麻痺,應同時檢查是否患癌。神經科疾病中,周邊神經疾病是少數可治療的問題,若年紀大觸覺變差,服用維他命B,配合物理治療或改善環境可能對紓緩病情有幫助;若多做運動,保持身體狀態,當出現毛病就可更易察覺。
明報記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