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報檔遭夾擊 轉攻內地禁書長青網文章

2011年11月0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11月05日 14:39
2011年11月05日 14:39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報攤合規格範圍長年被壓縮在5份報紙的狹小空間,報販近年亦面對便利店和免費報紙左右夾擊,生意大縮水,賣報紙幾乎淪為報販「副業」,要轉攻流年運程書、內地禁書市場,甚至有老報販要到附近的超市執紙皮幫補。

難敵便利店免費報

賣報紙不再是報紙檔的專利,超市、便利店近年也兼賣報刊,在佐敦街頭賣報紙的吳小姐,自言發行商偏便利店,經營愈益困難,「報紙雜誌大部分給他們(便利店),生意好時我們早上9時許賣完報紙,唯有留起來給熟客。我們要實行配給制,(發行商)寧願便利店「回紙」(退回未發售的報紙予發行商),也不分多些給我們」。
為滿足熟客需求,報販要不時四出張羅。她舉例,有免費報紙推出印花,可以較低價錢到便利店買同系收費報紙,亦有流年運程書尚未應市,可憑免費報印花到便利店以優惠價換購,「大家公平競爭沒所謂,但根本起步點都不同」。她透露,曾聽聞有老報販要到附近的超市執紙皮幫補生計。免費報章愈出愈多,派報員猶如左右門神在肥姐報攤旁出現,「由朝早派到3時許,叫我怎樣做生意?」
報攤「是活生生文物」
香港報販協會副主席張德榮的妻子和胞弟同在尖沙嘴名店區賣報紙,見證報紙銷量大幅下滑,張妻的報攤九成空間放滿政治敏感的內地禁書,而報刊生意額已大幅縮減至只剩一成,只有賣這些禁書才能挽回少許劣勢,又曾有駕覑駐港解放軍車輛的男子,一口氣買了3000元內地禁書。
張德榮說,報販已成夕陽行業,不少報攤都是家族經營,傳至第二、三代,年紀愈來愈大,同樣面對無人繼承,「仔女寧願到快餐店打工也不願入行」。
專門研究報攤發展的莊玉惜表示,政府政策向財團、地產商傾斜,認為報販阻街、影響市容,地產商怕影響樓價,故新發展區已絕少見到報攤。她認為報攤反映街頭文化,「是活生生的文物」,希望政府可在政策上協助報販生存,包括按實際環境放寬報檔大小、重發小量報販牌等。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