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城規會昨日通過中電亞皆老街總部的重建申請,建議原址保育鐘樓外,其餘建築物可重建為3棟25層高的住宅,意味着早前被建議評為一級建築的總部,部分將被拆卸。城規會亦通過將建築物高度限制由80米放寬至100米,地積比率由5倍增加到5.5倍。
地積比增至5.5倍
有當區居民擔心大樓改建為3座住宅後會形成「屏風樓」,亦有保育團體指出,中電總部應以整體作保育,不應局部保留。不過,城規會昨日在爭議聲中,通過落實容許中電拆卸部分主樓,只原址保育鐘樓,並將其活化為兩間博物館,免費供市民參觀。
居民抗議憂變屏風樓
規劃署總城市規劃師謝建菁解釋,城規會委員支持計劃,是由於中電建築屬私人物業,建築在2001年已獲屋宇署批准,在原址興建逾156米高的住宅,故今次中電同意將建築物高度大幅降低至100米,並保留鐘樓,是較能平衡保育和發展的方案。她說,今次未有作「吹風」研究,但由於周邊的樓宇只有約4層高,故相信即使3幢建築物「較高」,也不會產生屏風效應。
中電發言人回應指出,計劃已平衡社會訴求及中電股東權益,是「雙贏局面」,未來會聆聽居民意見,以減低對社區影響。中電又表示,現階段首要工作是跟進城規會要求的附帶條件(包括保育計劃需交部門審批、住宅樓層的設計顏色需協調等),並繼續提出其他所需申請,逐步落實計劃。不過,中電未有交代何時會拆卸主樓。
古諮會:平衡保育發展
古物諮詢委員會成員李浩然認為,由於鐘樓屬最具歷史價值部分,故相信即使其他大戰後落成的部分拆卸,亦不會影響鐘樓的建議評級。他坦言,雖然整座大樓未能保留,但因為目前法例對一級歷史建築沒有拆卸限制,故若能與業主達成一定共識,也算是平衡發展和保育的方法。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