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人民力量以「票債票償」口號在區選狙擊民主黨、民協,更有論調指即使民建聯等建制派漁人得利,「天會塌下來嗎?」本報翻查由2003年至2007年的10次補選紀錄,建制派囊括了9席,當中6席本屬民主派的議席在補選輸掉後,在07年區選都未能翻身,成為建制派囊中物。有學者分析,建制派地區資源遠超民主派,若民主派失掉議席超過一屆,要重奪議席便十分渺茫。
補選落敗地區變建制派據點
民主派在03年區選因七一效應而大勝,但其後與建制派對決則敗多勝少,從補選戰績可見一斑。03年至今18場補選中,建制派贏了15場,當中在民主派手上奪得議席的多達9區,民主派奪得建制派3區。
民主派失落的選區,有不少從此成為建制派據點,部分在補選中得勝的建制派區議員,在07年區選中更自動當選。
為何建制派搶得席位後,便難以被動搖?中大政治及行政學系高級導師蔡子強解釋,區選的勝負關鍵之一是據點之爭,建制派和民主派現時在議席據點的比例是3比1,建制派有資源在多個選區設辦事處做好地區服務,民主派的資源遠不足夠,「即使是民主黨有地區工作根基,若在同一個區輸多過一屆,翻身機會很渺茫,很大機會從此流失該區議席」。
李華明﹕難重奪失去議席
他指出,人民力量狙擊民主黨,隨時影響到一些上屆僅以10%票數落敗的民主黨候選人,若他們因此再輸,民主派要再重奪該區的機會會很低。
曾參加觀塘景田區補選落敗的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李華明形容,過往經驗顯示,民主派很難重奪所失去的議席,「除非能夠養起一個人,4年來很勤力、派很多東西,才能夠挑戰到現任」。他指出,建制派一旦勝出,很快便搶佔業委會、業主立案法團等重要位置,紮起根基,民主黨的社區幹事要抗衡便需要很多資源,例如由鄰區的民主黨區議員聘請該社區幹事,在目標選區工作,但每月花費1萬元以上。
民建聯則往往能夠在民主派的選區搶攤,民建聯主席譚耀宗解釋,即使黨員選輸了,仍會繼續留在區內服務,不離不棄,民建聯地區支部會提供支援,包括協助該黨員處理地區投訴,向政府部門發出信件,立法會議員亦會帶這些黨員約見助理署長級的高官。
明報記者 周展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