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為期520天的人類首次模擬載人上火星實驗今日結束,包括中國人王躍在內的6名男子經過超過1年的密室生活,將於香港時間今日傍晚6時出艙,重見天日。歐洲航太局表示,實驗證明太空人能夠應付漫長火星之旅引起的孤獨、沮喪等心理問題。逾1年「無啖好食」的王躍表示,最掛念是母親煮的餸。
這項名為「火星500」的計劃去年6月3日展開,3名俄羅斯、1名法國、1名意大利志願者及王躍進入位於莫斯科研究中心外停車場的實驗艙,模擬發射升空,到今年2月「登陸火星」,並穿著太空衣在沙子和石塊製成的「火星表面」漫步,插上俄羅斯、中國國旗及歐洲航太局(ESA)的旗幟。今天,他們將「返回地球」,步出實驗艙。專家希望從這項實驗中,了解人類在遠征火星途中,承受幽閉恐懼症和單調生活的壓力。俄羅斯和ESA期待2040年能首次踏足火星。
精神良好 「完成一件大事」
該項目副主管別拉科夫斯基(Mark Belakovsky)說﹕「我想他們滿懷期待,他們精神良好,知道自己完成了一件大事。」他說,能與來自不同團體、不同國籍、不同個性的人相處520天,對於這6名志願者來說絕非容易,但們都表現得很好。
8月親朋通訊少 情緒最差
500多天的密閉生活中,6人主要透過電郵和視頻與外界溝通,吃類似國際太空站供應的罐頭食品。ESA專家松德布拉德(Patrik Sundblad)稱,在漫長的火星旅程中,他們情緒難免有起落,這都是預料到的,「8月是他們精神狀態較差的時段,因親朋都往度假,故收到的通訊減少,而他們的食物又一直沒有變化」。但松德布拉德說,隨着接近任務尾聲,他們情緒又變得高漲。ESA另一專家塞爾(Martin Zell)說﹕「他們很期待出艙,就像小孩子在平安夜時的心情。」由於艙內「無啖好食」,王躍期待出艙後可吃「住家飯」,「我渴望吃到媽媽煮的餸」。
從上周ESA網站上載的網誌錄影中,可見6人小組組長、俄羅斯工程師西約(Alexei Sityov)樣貌有明顯變化——鬍子長了許多。法國人查爾斯(Romain Charles)在彈結他,意大利的烏爾維納(Diego Urbina)則伴唱﹕「我在回家路上,甜蜜的家。」
適應氣候 隔離至下周二
這6名壯男出艙後不能即時回家,他們會被隔離至下周二,讓他們慢慢適應,避免因長期與外界隔絕,一時不能適應現時的寒冷天氣。6人將於下周二舉行記者會講述500多天經歷,之後會繼續留在莫斯科,到研究中心接受醫療檢測,直至下月4日才正式完成整個實驗計劃。別拉科夫斯基有信心,這6人能重新適應外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