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今年內地經濟運行前三季度逐季下行,儘管仍有9%之多,但發展速度已經放緩,且有加速下滑迹象。近日外電再發文章指未來中國經濟有五成可能「硬着陸」,果真如此,將傷害本已十分脆弱的全球經濟。
中國國情特殊,國際性「硬着陸」指標並非完全適用。經濟學界有意見認為,中國若年均GDP增長低於8%,通脹率持續高於5%,則算是「硬着陸」。
儘管中國官方在公開場合一向否認「硬着陸」出現的可能,不過時下經濟界學者卻多持不同觀點。
經濟學家:硬着陸未必糟糕
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認為,中國經濟「硬着陸」的風險「愈來愈大」,而且未獲官方足夠重視。她表示目前中國的經濟內在實力並不强,後續發展能量不足,政府決策效率低,很多經濟改革懸而不決。而很多中國企業,例如溫州民企空心化情况嚴重,多數熱中投機。這加大了中國經濟的風險。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也認為「硬着陸」的風險「不能排除」。中國以往的投資主要是固定資產及房地產,創新性產業投資少,貧富差距又非常大,這樣無論是產業還是消費,都不具備可持續性。
國家開發銀行鄒鳴鳴則稱,「硬着陸」並不一定是壞事,「這比『軟着陸』的長痛要好。中國經濟若『硬着陸』,就此能解決一些長期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問題」。實際上,世界經濟衰退的表現通常都是『硬着陸』,『軟着陸』比較少。
中國人民大學可持續發展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溫鐵軍則抱樂觀態度。他認為,中國經濟有「硬着陸」風險,但很小。且這種風險主要來自國際,如原材料進口的不安全以及進口性通脹等。
他認為,近十多年來,中國一直是以積極財政政策推動經濟發展,這種以投資帶動發展的手段,中國政府運用得相當嫻熟。而目前的調控是針對房地產的調整。若需要,中國仍能啓動投資,推動經濟繼續向好。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宏觀室主任黨國英也認為,「中國政府對市場的影響力是很強的,一旦有『硬着陸』的苗頭,擴大投資就是了,要知道地方政府的投資欲望是非常强烈的。但現在還不能放鬆,控制通脹還是目前的關鍵」。
鍾鳴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