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專家:解決核裂變需時多年長青網文章

2011年11月0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11月03日 06:00
2011年11月03日 06:00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理工大學電子及資訊工程學系講座教授胡仲豪向本報解釋,當放射性鈾分裂,會衍生出多種元素,其中一種就是氙。福島第一核電站2號反應堆發現可能含有氙氣,意味反應堆內可能有核分裂活動。他表示,這情况不正常,但「可理解」,由於核燃料活動需多年才能降低,而核電站內有大量乏燃料棒,隔一段時間可能出現核裂變「並不奇怪」。

胡教授指出,事故反映核電站內仍有問題,但相信不算嚴重,惟確實情况始終難以掌握,若核裂變發生時有人在廠房內,當然會構成危險,但對廠房外的群眾危險不大。

燃料棒融化肇禍

核泄事故後,廠方不斷注水,控制燃料棒溫度於100℃以下。胡教授解釋,浸水降溫只能減慢輻射活動,不等於完全停止。燃料棒融化後,原本一粒粒的核燃料,在燃料棒中熔在一起,核元素可能分佈不均,部分濃縮核元素可能聚在一起,釋出的中子可能擊中鈾元素產生核分裂反應,現在當局注入硼酸可吸收中子,避免中子撞擊啟動核分裂。

他指出,「時間是最好的治療」,要解決核電站的輻射問題,要等部分半衰期較短的放射物質的輻射降低,預料要再等幾年才可將燃料棒取出處理,例如埋入冰天雪地、地底或石洞等,但即使是切爾諾貝爾核反應堆,過了逾20年仍有輻射,處理核泄是很長遠的問題。

明報記者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