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大食品研究中心正開發「鑑定海味及滋補食品平台」,以港人喜愛的花膠、鮑魚、海參、燕窩及干貝為基礎,建立DNA數據庫,未來會研發海味防偽標籤或晶片,協助行內和巿民分辨。
研究於今年3月展開,研究人員分別於油尖旺、中環及新界的批發商、小型或連鎖海味舖,購買花膠、鮑魚、海參、燕窩及干貝5類食材、共300多個樣本。中大食品研究中心主任關海山表示,在不同地方購買的吉品鮑、關東遼參,外形、大小各異,一般人難以辨認真偽;他直言,不排除在買回來的樣本中已有假貨,須進一步化驗。
運作成熟 可供市民採用
關海山解釋,研究人員完成了9成樣本的DNA提取工作,接下來須將這些DNA建立成資料庫,以便進行海味的檢測配對。他說,平台運作成熟之後,可供政府和海關用作執法,及考慮為矜貴食材引進防偽標記,確保消費者能購得正貨。他估計,技術普及後可開放予市民自行檢測,相信花10萬元計購買海味的市民,不會介意再花數百至一千做(DNA)檢驗。
關海山表示,現時海味業界並無標準檢測機制,主要靠「老行尊」,以外形、觸感及氣味等辨認食材,但隨着「老行尊」退休、行內青黃不接,買賣假海味或補品的事件時有發生,影響本港作為海味食品集散地的聲譽。因此,中心決定研發「鑑定海味及滋補食品平台」,望以科學方法辨別海味。
獲300萬元資助 料明年底完成
老牌海味店安記總經理潘權輝表示,「老行尊」在辨認海味方面沒有難度,相信從事多年的老字號未必會用新技術。但他承認,部分外形特別相似的海味,如價位相差約3成的吉品鮑、禾麻鮑,一般消費者及酒樓用家未必能清楚分辨。
他認同,如果海味業引入防偽標籤機制,可提升消費者的信心,並鞏固香港在全球海味食品市場中的龍頭地位。
「鑑定海味及滋補食品平台」項目獲創新科技署資助300萬元,預計於明年10月底完成,食品研究中心其後可能繼續開發較廉價海味如冬菇、魚類的DNA數據庫,以便在海味業全面引進檢測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