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內地緊縮貨幣政策令經濟下滑,股市下跌,加上歐美各國自身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港股在這樣的大氣候下又怎能獨善其身。可是,在希臘公投困擾金融市場之際,港股昨日竟然可低開高收,除了市場憧憬G20峰會及聯儲局會議後或有好消息,更重要的是總理溫家寶寶表示會適時適度推行預調微調,昨日有報道稱,截至10月27日止,工商銀行(1398)、農業銀行(1288)、中國銀行(3988)、建設銀行(939)10月新增貸款規模約為1400多億元(人民幣•下同)。從10月下旬四大行信貸投放情况看,10月21日至27日5個工作日,新增信貸猛增600多億元,信貸閘門突現鬆動迹象,與溫總理之前的言論前後呼應。另外,人民銀行剛發行的1年期央票的發行量減少近半,加上暫停正回購操作,以及上海銀行同業拆息連日回落,均顯示人行已開始微調,中央貨幣政策開始適當放鬆。
料政策重心 由通脹轉向增長
在貨幣政策微調的背景下,預計全年新增貸款將在7.5萬億元左右,今年首三季只有約5.7萬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近一成。這意味着,第四季度信貸政策有望保持相對寬鬆,尤其是最後兩個月新增貸款將在月均6500億元以上的水平。
中央政策微調,亦是有迹可尋,最近公布的數據顯示,經濟仍在持續溫和地放緩,終端需求疲弱令10月製造業PMI小幅回落。另外,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由漲轉跌,表明原材料價格壓力再次減弱,令年內通脹下行趨勢更加明朗。所以,近日溫總理要求加強政策微調預調,意味着政策拐點已經到來。隨着通脹下行趨勢的明朗,國際經濟前景的進一步走弱,以及國內經濟增長的持續減速,政策重心也應更多地從通脹轉向增長。
板塊方面,建材、基建類股,不論是中材(1893)還海螺水泥(0914),近期由高位下滑的幅度頗大,在政策微調的大前提下,這類股份反彈的幅度會較高。至於備受政策影響的房地產,有關政策未必會放鬆,屬高風險類別;而與貨幣政策最直接相關的內銀股,從第三季度業績來看,盈利增長動力不減,如今有機會再上層樓,加上估值吸引,尤其是龍頭股,更是值得買入。
目前的經濟大環境仍然低迷,這一點可從剛剛公布的PMI在盛衰線50邊緣徘徊可見一斑;但是,整體經濟環並沒有大幅轉弱。如果中央政策能在這個關鍵時候進行微調,相對是利大於弊,難免市場總是傳出政策微調的風聲了。可是,投資者在目前不明朗的市况下,如單單憑憧憬及傳聞入市,更加要控制自身的風險。
唐焱
中國光大控股 市場策略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