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澳洲航空公司停飛爭議由法院仲裁化解,總裁喬伊斯(Alan Joyce)可謂險中取勝,他以「核彈戰術」迫使澳洲政府間接出手阻遏工潮,並為資方在未來與工會的談判中搶得上風。澳洲勞工專家認為,這勢助長僱主好戰心態。但喬伊斯以澳航與澳洲聲譽及經濟利益作為賭注,引起輿論反彈,有網民形容他是澳洲「頭號公敵」。
專家憂助長僱主好戰心態
澳洲公平工作仲裁庭(FWA)經12小時聽證會後,在本港時間周日深夜下令澳航立即恢復服務、工會停止罷工,要求資方和工會在21天內就勞資問題談判,否則當局將作出具約束力的仲裁。喬伊斯形容,這有助恢復顧客對澳航的信心,讓他能放手推動改革,扭轉國際業務頹勢,把重心投放亞洲市場。
裁決表面對勞資雙方各打五十大板,但澳洲勞資關係專家認為,澳航取得戰略勝利。阿德萊德大學勞工法專家斯圖爾特(Andrew Stewart)指出,比起直接與勞方談判,資方顯然認為,透過仲裁將有大機會得到自己想要的薪酬等條件,並為工序外判掃清障礙。
澳航計劃把工序外判,是工潮核心爭議之一,澳航一直否認有相關計劃,但《悉尼先驅晨報》獲得的機密文件顯示,澳航管理層考慮在2020年停止地勤業務,多達2500個職位受影響。
墨爾本法院學院勞工關係法中心亦認為,仲裁正中澳航下懷,因企業一般不會願意政府介入勞資關係,除非工會開始佔了上風。悉尼大學勞工事務研究中心主任布坎南(John Buchanan)則表示,喬伊斯為其他僱主設定了處理勞資糾紛的「標準」,喬伊斯本有其他衝擊較小的選擇,包括只停飛本土航班,但他卻使用「大規模殺傷武器」,把談判演變為「核爆」。
得罪僱員顧客 難言獲勝
喬伊斯對其激進做法的解釋是,曠日持久的工業行動對公司營運構成沉重打擊,過去15個月已令澳航損失近7000萬澳元。不過,他的停飛決定每天便打亂了7萬名旅客的出行計劃及造成2000萬澳元損失,殺傷力不比斷斷續續的工潮遜色。
布坎南質疑,喬伊斯雖在勞資糾紛取勝,但並非贏得整場戰爭,因他已得罪僱員與顧客,而「成功的商業模式是維持僱員信任與顧客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