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中原地產研究部聯席董事黃良昇、恒生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蘇偉文與第一信用財務主席冼國林均認為,負資產增加僅屬技術因素,並非樓價轉勢下跌的先兆。
技術因素 非下跌先兆
蘇偉文解釋,近年樓市高企,不少人借按揭九成「摸頂」買樓,遇到近期樓市回落,技術上便出現大量負資產的情况。
按金管局指引,銀行提供住宅按揭貸款上限為七成,但按揭證券公司於1999年推出「按揭保險計劃」,使銀行可以承做最高九成按揭貸款而毋須承擔額外風險,造就不少有意置業者可借足九成,去年按保計劃下新增貸款額較2009年增加13.9%,達410億元,為歷年新高。
冼國林稱,雖名為保險,但計劃僅對銀行有保障,置業人士付保費之餘,同樣要承受樓價下跌帶來的風險,提醒市民參與按保時要量力而為。
他建議置業人士借按揭時上限應定為八成,樓價即使下跌,仍有一定抗負資產能力,而供款也不宜太盡,假設每月有能力還2萬元,實際還款應訂為約1.6萬元,以確保即使供款能力因失業或減人工而下跌,仍足可應付半年供款。
黃良昇分析,理論上樓價跌5%,便足以令九成半按揭的借貸變為負資產,但其實相關個案大多屬細價樓,僅是帳面出現負資產,相信有關置業人士可應付,而逾千宗個案亦只佔整體按揭的小部分,不是樓價轉勢下跌的先兆。
美聯物業首席分析師劉嘉輝認為,雖然負資產個案有回升,但佔住宅按揭總數僅約0.3%,對樓市影響不大,但他促請政府房策要平衡各層面,使樓市得以長遠健康發展。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