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現時年輕人習慣錢來張手,置業首期及結婚開支等大多先由父母支付,傳統觀念「養兒防老」已不能作為退休保障支柱,今時今日「以教養老」更加合時宜。藝人薛家燕及資深廣播從業員車淑梅的子女相繼大學畢業並投入工作,兩位媽媽自小便被教曉要節儉兼善用儲蓄,在養兒期間已為子女買下教育基金,而毋須背負兒女債,過着真正退而無憂的生活。
現時教育基金只要求每月供款數百元,但等到子女成年後,儲蓄金額加上紅利大多能累積到數十萬元。車淑梅的長子畢業於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目前任職顧問工作,二女正攻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明年5月畢業。長子早前創業成立公司,部分便動用她早期月供的教育開支。
早供教育基金 支付學費創業資金
車淑梅指出,大仔剛出世的時候,自己是新任家長,不懂得為他儲蓄,直到他到了5歲,從朋友介紹下開始月供教育基金,每個月付出數百元,供款期直至21歲,之後二女出世,懂得一早為她儲蓄,供款額較大仔便宜,最後二人的教育基金累積金額相若,各為30多萬元。她說:「雖說計劃保障期直到21歲,但該筆金額要到小朋友22歲生日時才能提取,目前款項已轉贈他們,由他們自行決定如何使用,當作送給子女的一點心意。」
薛家燕很辛苦獨力湊大三名子女,當他們5歲時,也有成立教育基金,主要是將他們新年收到的數千元利市錢,投放在教育基金裏,每月供款600元,供款年期直到18歲。該筆教育基金已花費在他們到外國大學讀書的學費。雖然未有教育基金送贈他們,不過薛家燕一早為子女安排妥當,現時才可以一身輕鬆。
她稱:「早於97年之前一口氣買下3個單位,位於自己單位附近,方便共叙天倫。現時已平均分配給各人,每人有自己私人空間。」
不必過早追求名牌學校
教育學費最令家長頭痛,表1所見,幼兒階段的學費可以逼近海外升學,兩位星級媽媽的建議是,不必要自小追崇名牌大學,若家長儲蓄不夠,不妨將海外升學或就讀國際學校的計劃延遲,子女也能學有所成。車淑梅說,現時小朋友報讀很多「Playgroup」、興趣班,以及上、下午到不同幼稚園上課,每個月學費動輒1萬元以上,「當時我的子女就讀的九龍塘根德園幼稚園,每月只需五百多元學費,亦未有替他們報讀興趣班,只有補習老師看功課及學琴的費用,中小學階段在港讀書,到大學才送他們出國。」
車淑梅認為,家長不應先入為主界定哪些學校不好,每家學校都能培養好學生,以往每年會考放榜都會聽到不同學校冒起,很多名校也是由普通學校升級而來。她笑言︰「每名仔女應不用花費400萬元,我自己就無那麼多錢。」
鼓勵儲蓄 教導理財
薛家燕未曾復出拍攝電視劇集《真情》前,經歷一段難捱的日子。她坦言,當時唯有推遲送子女到國際學校讀書的計劃,直至中四才將他們轉去國際學校讀書,之後便動用教育基金儲蓄,加上自己補貼部分,子女直到大學才到外國讀書。
作為家長,除了提醒子女要多點儲蓄外,也須對他們有實際要求,令他們實踐理財投資。花旗商業銀行營業部區域主管黃智良,有3名子女,最大的未滿10歲,「他們在幼稚園時已灌輸要習慣定期儲蓄,而且要學習懂得捐獻,將兩成利市錢捐出來,助養其他小朋友。」
車淑梅也規定長子要將每月人工的四分之一作為家用,目前也是幫他們儲起,未計劃什麼情况下歸還他們。薛家燕個人經驗認為物業投資最穩陣,每月都會問他們儲蓄戶口有多少錢,教他們要多作投資如基金或藍籌股。
明報記者 劉佩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