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服務業可以「換湯不換藥」,製造業的創新和轉型升級,就往往牽涉到較大的動作。對此,生產力促進局高級顧問(創新及知識產權)葉振家、顧問(創新及知識產權)余志成建議,廠商應該先了解自己的「知識資本」(註)。
「知識資本」可分成「人力資本」、「結構資本」和「關係資本」三類。廠商可以自我評估一下,這三類無形資本之中,那些較強,那些較弱,自己的競爭優勢在那裏,弱的可否略作補底等等。
生產力促進局不時都有舉辦有關「知識資本管理」的免費研討會,廠商透過參加這些研討會,以及閱讀其他公司公開的「知識資本報告」,或許已可以對自己進行到簡單的評估。若廠商有需要,該局的顧問亦可以上門進行實地評估,半日的上門評估完全免費,3至5日的則需收費。
雖然有很多廠商近年艱苦經營,但其實亦有一些廠商早年累積了很多盈利,有足夠的彈藥轉型升級。只是因為以往的成功包袱較大,又未有具體的概念和計劃,才按兵不動,不想貿然轉型。
新舊業務 忌風馬牛不相及
除了了解自己的「知識資本」之外,葉振家和余志成建議,廠商亦可以多參加一些交流會、考察團等,以一些成功企業作為自己的基準或目標。以他們的了解,廠商多數都不喜歡別人說得太空泛或學術性,較喜歡聽或看實戰經驗。
但葉振家亦提醒廠商,轉型時不要單看人家做什麼賺到錢,也要考慮新業務與原先的業務有無關係或協同作用,能否過渡,自己有沒有所需的有形資本和知識資本,自己是否做得來等等。若全部或太大部分的資源都要外求的話,就不易成功。
以某公司為例,製作動畫的業務就與原有業務(生產塑膠聖誕樹)風馬牛不相及,連經驗也沒有甚麼可以受惠。而且,高級動畫師、發行、產品授權等人才全部都欠缺,要向外國的大公司高薪挖角。在這情形下,成功機會自然渺茫。
相比之下,某些玩具生產商(如錢氏玩具)發展動漫業務,就和本業有些協同作用。就是UNIQLO的轉型,至少也是在服裝業之內。UNIQLO創辦人柳井正的父親本來經營男士西服店,但他在1980年代中發覺,美國相當流行「倉店合一」的優閒服飾Outlet店,好像超市般任揀,但日本仍未有,故改為開設UNIQLO。
註:2010年12月3日和2011年2月11日的「企業管理」版曾介紹「知識資本」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