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踏進10月下旬,華爾街大行第三季的成績表已經派發,摩根大通、美銀、花旗等大行全部錄得季度盈利,且全部高過市場預期。不過,若細心留意各大行第3季的財務報表,發現大部分錄得的「盈利」,都是靠債務估值調整(DVA)得來,若撇除這些收益,各大行的交易收入其實較往年同期下跌超過三成,顯示整體美國銀行業的盈利能力面臨下跌的問題。
不少投資者都有疑問,銀行主力靠放貸、炒賣賺錢,銀行是怎樣利用會計操作去開拓另一條「財路」呢?筆者藉這個機會,用簡化的方式,嘗試為投資者解答這個疑問。
債務估值調整與信貸估值調整(CVA)類同,容許一間公司把發行的債券,以市值計價,並將「面值」和「市值」的差價計為盈利。假設A公司發行一張10年期面值100元的債券,年息5厘,簡單點說,即是A公司發行了這張100元的債券,售出後,便會從投資者取得100元,然後每年會派息5元,10年後A公司用100元從投資者手上贖回這張債券。
美銀若無CVA 第3季盈利將近零
在這10年間,A公司的債券可以在市場買賣,債息通常根據A公司的還款能力而定。當A公司賴債風險增加,投資者蒙受的風險亦會上升,A公司債券的利息也因而上升。由於這張A公司的100元債券是固定派息(Fixed income),每年都是不變地派5元,變的就是債券市價。假如A公司賴債風險大增,投資者認為5厘不值博,要10厘才願意接手這張債券,這張A公司債券便會由100元跌至50元,因為買入市值50元的債券,每年派息5元,年利率剛好10厘。
好,神奇的事情要發生了。現時A公司債券市值跌至50元,理論上A公司可以提早回購這張債券,只要花50元,就可以抵償當年發行債券時的100元。換言之,A公司有50元的債務便可以「不翼而飛」,在資產負債表中,便可以少了50元的負債,這50元的差價,在符合特定的會計原則下,即使沒有回購債券,也可以錄得成為公司的「盈利」。
若投資者細心留意美銀、花旗、摩通這3間銀行的財務報表,就可以發現大部分盈利都是靠CVA(見圖),當中美銀最為誇張,若沒有進行CVA,美銀第3季62.3億美元的盈利差不多跌至零。由此可見,美國大型銀行業的盈利能力今非昔比,對鍾愛買金融股的投資者是一警惕。
明報記者 謝德健
(逢周一、三、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