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今年上半年通脹肆虐,資金湧入商品市場,但歐元區各國持續吹無定向風,遲遲對債務問題未有定案,令市場擔心環球經濟衰退,遏抑商品市場表現。CRB商品指數今年下跌逾6%,當中農業指數跌幅逾11%,目前表現仍跑贏港股,在歐元區政局不穩下,投資農產品首選防守性較高的類別,玉米及肉類價格增長依然強勁。
歐元區各國對債務問題爭論不休、泰國水災持續了3個多月,標普指數商品指數部董事Jodie Gunzberg表示,由過往數據顯示,面對政局不穩或天氣危機威脅時,金融資產價格普遍下降,資金則流入商品市場,當商品供應減慢時,供求失衡亦帶動商品價格上升;另外低息環境也有利以低成本投資商品,長遠來說,商品應作為分散投資及對冲通脹風險的投資工具。農作物價格中,今年截至10月中跌幅最大為小麥及棉花,下跌兩至三成,玉米及咖啡豆抗跌力較強,分別上升1.7%及微跌0.4%,肉類期貨就全線上升,牛肉及豬肉價格上揚12.7%至17.3%。
瑞銀近期報告估計,歐元區債務危機會繼續令市場波動,希臘今年第4季出現違約的機會為10%至20%,若問題未得以解決,比率於2012年初會大增至50%至70%,建議應繼續揀選防守性較高及與亞洲地區經濟相關性甚高的軟商品,包括肥料及玉米,玉米今年大大跑贏其他農作物。大摩對玉米、大豆及小麥預測2011年目標價分別為每蒲式耳725美仙、14.25美元及750美仙,距離現價尚有10%至20%升幅,昨日分別報658美仙、12.36美元及641美仙。
臨近需求旺季 庫存大減
英皇期貨高級副總裁(營業部)葉佩蘭較為看好玉米及大豆於第4季的走勢。她指出,雖然玉米價早前曾跌穿每蒲式耳6美元的水平,不過,有三項因素利好玉米價作出反彈。第一,玉米已差不多完成收割,其供應短期將回落。第二,11月及12月是玉米的需求旺季。第三,雖然今年農民多種了玉米,然而天公不造美,結果玉米產量竟然跟去年相差無幾,令市場大跌眼鏡之餘,亦拖累庫存較去年同期下降三至四成。故葉佩蘭預期,如玉米價能升穿每蒲式耳6.5美元,有望重返接近8美元的高位。至於大豆,葉佩蘭指出,與玉米不同,大豆剛剛才開如進行收割,故大豆價短期料受壓,不過由於其今年產量較去年少一成,故較後時間有機會反彈至每蒲式耳13.5美元水平。
散戶可藉商品ETF入市
投資者可以透過期貨、股票或私募基金,來投資商品市場。Gunzberg稱,零售投資者多選擇ETF或ETN(交易所買賣基金或票據),若要收息之用,可以選取Covered Call(持貨沽出認購期權)相關的ETF,收取期權金減少在跌市下損失。該行指數服務亞太區市場發展部董事徐澤森稱,該行早前與韓國發行商未來(Mirae)及三星推出一系列軟商品期貨ETF,日本方面則與巴克萊旗下iPath推出農產品、穀物及肉類等軟商品指數,本港暫時未有追蹤標普商品指數的ETF或ETN,正不斷尋找合作機會。
本港零售基金部分以標普商品指數為基準,如百利達農業基金。ETF方面僅有X領先商品ETF(2809),追蹤CRB商品指數。
明報記者 劉佩珊、崔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