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的港元及美元資金緊張,企業融資眼球投向其他市場,銀行界人士指出,近日較多企業投向新加坡作為融資窗口,透過貸款或發債取得坡元資金,再掉期換回港元或美元,即使融資成本或會較高,但起碼可確保滿足到融資量。
港元美元貸款近飽和
近日愈來愈多企業宣布以坡元融資,包括渣打(2888)上周發行次級債券集資7.5億坡元(約45.7億元),另長實(0001)9月時宣布發行到期日為2049年的長期債券,原本集資5億坡元(約30.5億元),最近亦宣布加碼至7.3億坡元(約44.5億元)。銀行界指出,部分企業在新加坡有業務,但部分是先取得坡元,再進行貨幣掉期換成美元或港元使用。
坡元強勢 拉動債券需求
「香港資金競爭激烈,貸款成本增加,企業另找市場集資,是很正常的事。」恒生銀行(0011)總經理兼財資及投資業務主管馮孝忠指出,坡元融資加上掉期,以及直接在港取得港元或美元資金,前者成本或會較多,但企業同時亦需顧及融資量,「香港取得的貸款量有限,現時亦不是那麼容易拿得到那麼多資金。」
亞太區貸款市場公會副主席、中銀國際董事總經理兼槓桿及結構部主管溫兆華亦指出,「(企業)邊度有水就去邊度。」近日多了本港企業投向新加坡的坡元市場,主要是本港銀行的港元及美元貸款已接近飽和。
根據金管局數字,8月底銀行港元貸存比率為85.9%,而美元的則更高,當局亦勸諭銀行增加存款、減慢貸款,另一邊廂,坡元挾着升值概念,年初至今升值0.82%,是繼人民幣及印尼盾後第三個升值最強的亞洲貨幣,馮孝忠表示,上述因素支持坡元債券的供求,讓本港的資金需求分流到當地,但他續指,新加坡的資本市場深度不及香港,預計企業在當地尋求資金,亦是「一次半次」的舉動。
人債發展未及坡元債成熟
事實上,企業亦覬覦人民幣融資,不過以現時本港人民幣存款量逾6000億元人民幣,境外人民幣資金池的深度仍未足夠,點心債的歷史只有約1年,而坡元債券市場的發展歷史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