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佔領中環」行動至今已一星期,在中環匯豐總行地下,一眾示威者沒有離開,帳篷依然搭起,抗爭持續。一個又一個新面孔的加入,令示威者對這片金融心臟地帶「被佔領」的意識,變得更加穩固,「我們不是想要留守到何時,而是沒打算離開」。
盧鎮業(小野),25歲,獨立電影導演兼演員,中學起接觸六四事件,升讀大學遇上2008年立法會選舉,開始留意政治,再走上街頭抗爭,最激烈都只是菜園村護村、反預算案遊行中築起人鏈與警方抗衡,因他在大部分時間,都透過攝錄機的鏡頭,記下一幕幕歷史時刻。其短片作品,包括《春夏之交》及《那年.春夏之後》,曾於本港多個獨立電影活動中放映。
獨立電影導演﹕生活現矛盾
在「佔領中環」行動中,他席地而睡兩天,即使要上班,仍幾乎將公餘時間都留在場內與其他示威者交流,他感受截然不同,「好像菜園村、反高鐵,因為議題引來不少人到場抗爭,但過後就好快散,今次卻可以建立成社區,讓示威者確立清晰的想法,慢慢討論」。
城大創意媒體學院畢業後,小野現與朋友自組製作公司拍攝廣告及短片。儘管他反對資本主義,認為要「改朝換代」建立新社會制度,但在香港現實情况下,難免在生活中出現矛盾,「因為工作關係,我無辦法唔用Mac機,但我都唔會用iPhone,用普通電話;又例如早前要跟政府合作拍片,但我真的跟政府溝通不來,所以我婉拒了」。
「真的很兩難……好像曾經合作拍攝『香港愛我』短片,明知是李嘉誠基金會贊助,但要做關愛社會的信息,我希望的就是要做到有對衡性的效果,達不到目的,我不會做」。他深信,佔領中環只是個開始,唯有繼續,才喚起關注。
自由工作者﹕資本主義令生活單一化
21歲的JoJo,反對資本主義下單一化的生活,早前辭去平面設計的工作,現在是自由工作者。10月15日起,她的居所就是「佔領中環」的營地,可以彈結他、看書、用電腦工作,生活自主,「時下思想就是窮才有自由,有錢都要上班下班,穩定生活不是不好,但太單一化,生活應可以想怎樣就怎樣」。
當下地產霸權、官商合一,亦令JoJo感受資本主義下的不妥,「好像我從事藝術,想在工廈租地方作Studio,因為政府的一句『活化』工廈,無得再租等收樓」。
留守「佔領中環」7天,JoJo對社運有新看法,「過去在社運碰面,都不會傾談,但在這裏有過去從事金融的青年、有第一次參與社運就瞓街的人、有來自內地的青年,大家最鍾意就是傾談,社運最需要就是溝通,今次正好做到這樣效果」。JoJo明言:「我們不是想要留守到何時,而是沒打算離開。」
中六生﹕經驗比課堂學習難得
中六生李懿,18歲,3天前才加入「佔領中環」行動,承認「明知不會打倒資本主義,但為了社會公平概念,都要站出來,因為這經驗比課堂上的學習,更為難得」。
明報記者 陳家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