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1989年的東歐民主浪潮,波蘭、捷克等多國共產政權都在和平示威中變天,唯獨羅馬尼亞獨裁領袖齊奧塞斯庫在被迫逃亡後遭槍殺。想不到在22年後的阿拉伯國家民主浪潮,歷史再度重演,死於槍下的是利比亞獨裁者卡扎菲。
阿拉伯國家最長在位領袖
卡扎菲在位42年,是阿拉伯國家在位時間最長的領袖,長期被西方視為眼中釘,美國前總統列根罵他「瘋狗」。他1942年生於蘇爾特的游牧部落家庭,1960年代加入利比亞陸軍,獲少尉軍銜,並到英國受訓。1969年,27歲的他領導軍事政變,推翻伊德里斯王朝上台。
他掌權後推動「第三世界理論」,在共產和資本主義之外走「阿拉伯特色道路」,以「綠寶書」宣揚主張。卡扎菲拉攏各地爭取立國的激進組織,例如愛爾蘭共和軍、巴勒斯坦游擊隊等,被西方視為「狂人」和「恐怖大亨」,美國前總統列根於1986年派戰機轟炸利比亞,炸死60人,包括其養女。卡扎菲則被指於1988年安排特工炸毁泛美客機,270人遇難,事件稱為洛克比空難。
5年前與美復交 石油輸西方多國
但卡扎菲和他支持的激進組織,在1990年代起逐步「從良」。九一一事件後,他是首個要求緝拿拉登、並向美國表示哀悼的阿拉伯領袖。2003年,他宣布對洛克比空難承擔責任,又宣布放棄違禁武器計劃,與西方和好。2006年,利比亞與美國恢復邦交,與西方多國有密切的石油貿易。分析認為,卡扎菲180度轉變,主要原因是西方長年制裁,伊拉克領袖薩達姆的遭遇令他引以為鑑。
雖然卡扎菲多年來從石油收入拿出數以十億美元改善民生,但對異見人士卻嚴格監控,由軍警及學生組成的「肅清委員會」控制國民,當阿拉伯之春今年2月蔓延至利比亞,卡扎菲強硬鎮壓,引起更大反彈以及西方空襲。結果,在大半年後重蹈薩達姆覆轍,在地洞口被擒。但與薩達姆不同,卡扎菲在未經審訊下被殺,這一點,令他更像齊奧塞斯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