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囚6000巴人 以國未「蝕本」長青網文章

2011年10月1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10月19日 05:59
2011年10月19日 05:59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換囚事件起因是什麼?

2006年6月25日,加沙武裝分子穿越隧道突襲以色列邊防,擄走19歲士兵沙利特。以軍隨後5個月軍事行動營救,殺死逾400巴人,但無功而還。

沙利特家人展開公關游說爭取他獲釋,這在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人當兵的以色列社會獲得廣泛共鳴,令政府承受壓力,過去5年內多次與哈馬斯交涉。

■以色列以千換一是「蝕本」生意嗎?

以色列不乏用大量外國囚犯換回少數本國士兵先例,一大原因是該國四面受敵,奉行徵兵制,保家衛國的士兵成國家重要象徵,加上猶太教重視救贖別人性命的價值,因此當有士兵被擄,政府便承受極大壓力。1983年,以色列以4500人被囚人士,交換巴解手上6名以色列俘虜;1985年,以方釋放1153人,交換巴方釋放3名戰俘。以色列目前拘禁約6000名巴人,今次只是放1000人,相比起哈馬斯在這次換囚行動上「用盡籌碼」,以方仍手握大把本錢。

■為何現在換囚?

高通脹導致以色列近期出現罕見大型反政府示威,換囚有助總理內塔尼亞胡挽救民望(民調顯示79%以國人支持換回沙利特)。外交上,長年盟友埃及總統穆巴拉克下台後,以色列在區內進一步受孤立,換囚可助緩和氣氛。內塔尼亞胡曾說,他看不出有比換囚更好的方法,並警告時機恐一去不回。

哈馬斯認為這宗交易是重大勝利,藉以抗衡巴人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後者最近向聯合國提交巴人立國申請大出風頭,民望急漲。另哈馬斯有意把總部搬離局勢不穩的敘利亞,開羅是其目標之一,透過這場經埃及斡旋的換囚行動向埃及新政府示好,可助打開協商大門。

■對以巴和平進程有何影響?

分析認為,協議顯示以色列與哈馬斯均願讓步,為和談帶來新希望,但亦有輿論擔心,激進分子會綁架更多以國軍民以爭取換囚。民調顯示,以色列人對多名曾在境內施襲的巴人激進分子獲釋反應兩極,五成認為不會危害以國安全,48%認為會。

資料來源﹕英國廣播公司/CNN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