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以「綠地氈」為賣點的添馬公園上周一啟用,整個由康文署、立法會和行政署共同管理的休憩空間,廣植超過400棵樹木,草地佔地5.3萬平方呎,但本報委託長春社樹木專家蘇國賢實地視察,卻發現植樹方法有「6宗罪」,當中不少樹木距離太窄,部分樹冠重疊互相阻礙生長,樹苗亦見先天不良,蘇擔心不久便會枯萎,呼籲政府小心保養,才能補救。
康文署發言人表示,整個添馬艦休憩用地佔地22萬平方呎,八成地方由康文署管理,餘下由立法會及行政署負責。現時添馬公園內的植物仍在保養期,負責的建築署會監察承建商的工作,跟進不符規格的植物保養措施,康文署將在12個月後接手管理。
添馬公園的主要賣點,是一大片鋪滿青草的「綠地氈」,園內亦種植了麻楝、樂昌含笑、樟樹、洋紫荊及羊蹄甲、細葉榕等400棵樹。
籲政府小心保養
長春社總監、樹木專家蘇國賢表示,公園內樹木草地涉6大種植問題(見表),最大問題在於樹距太窄。園內最多的樹種為麻楝,蘇指麻楝適合在市區栽種,不過該樹5至6年成熟後,樹冠至少達6米,惟公園內樹木以一組組形式種植,樹距僅約2.5米,部分樹冠已重疊。他說﹕「最終或會不夠位,會爭陽光,能力較弱的或會枯萎。能力接近的,一起扯高,長得如一條竹,亦不健康。」蘇估計政府為美觀而增加密度,日後唯有靠多修剪樹冠保其健康。
部分樹木應種高地
蘇國賢又指出,另一園內廣植的樂昌含笑,屬高山植物,需在高地如大帽山頂生長,並不適合在屬低地的公園種植。他又質疑部分樹苗先天不健康,如有「纏繞根」或「多主幹」結構,此類樹易於折斷,「入樹時標準看來不是太高,這些不應收貨。」
雨後無水窪情况佳
不過,他稱讚園內種植的大葉草及風雨草,均是粗生植物,適合在該處栽種,土壤於雨後亦未有水窪,情况不俗。他又補充,公園內的植物情况相對香港其他地方的水準高,欣賞政府開放大片綠地帶的概念,但他期望政府加強檢查及保養。
明報記者 袁柏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