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思考「佔領華爾街」運動長青網文章

2011年10月1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10月17日 05:59
2011年10月17日 05:59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在9月17日開始的「佔領華爾街」(Occupy Wall Street)活動,透過網路世界的串聯威力,已經演變為「佔領全球」(Occupy the World)的民眾運動,蔓延至82個國家共951個城市。運動擴展的速度、匯聚的人群、提出的課題,不斷發大、升溫。

民眾自發參與 對抗壟斷

「佔領華爾街」是加拿大反消費主義的雜誌Adbusters 建議的活動,以抗議美國金融企業對政府的操縱性影響,以及逃避金融海嘯的責任。Adbusters 雖然建議,但沒有安排、組織9月17日的活動。活動是美國民眾自發參與,當天只有1000人參加。「佔領華爾街」既然是無組織、無領導,訴求也就多樣化,沒有中心,因此開始時社會輿情都不看好,認為是即時之作,難以持久。但經過1個月的發酵,網路的傳播,活動主題逐漸成型,成為99%的大多數針對壟斷社會資源的1%。

美國社會普遍認為,金融海嘯源於美國金融機構和高管的掠奪與貪婪,但事後他們不但置身事外,還受政府眷顧,而要大家替他們埋單,自己卻失業兼身家縮水,連社會棟樑的中產階級也生活不保。這種怨氣難以宣泄,自然上街抗議。事實上,美國在30年前金融自由化,加快資本市場發展,成就美國經濟持續繁榮。但金融機構的業務不斷擴大,對美國政府影響力亦日大。金權政治隱然出現。金融機構的主管分紅動輒以億元計,個人收入更勝不少上市公司,成為特權階級。對大多數美國人來說,要在公平環境競爭,實現美國夢,是愈來愈難。美國的金融霸權,理所當然成為眾矢之的。

金融服務是融通社會資金,方便企業家創造社會財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對社會是有貢獻的。創造金磚四國一詞的高盛資產管理主席吉姆·奧尼爾(Jim O'Neill)上周在香港時也說過:「……只有貢獻社會,我們才會獲得民命授權(mandate)……」。金融海嘯之後,金融從業人員成為過街老鼠,社會地位大跌。對金融從業員,這是「最好的時間,也是最差的時間」("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抗爭主題不同 共通點:99%對抗1%

美國的抗議是針對金融機構,在別的地方便不一樣。歐洲更多是針對政府,抗議政府減開支、削福利,不能增加就業職位、不能解決國家財困問題。也有抗議是針對環境污染、同性戀權利、政府貪污等等問題。儘管各地訴求不一樣,參與者通過網路聯成一體,在互動中找出運動主題:99%對1%。

「佔領華爾街」和「佔領全球」的參與者是對現在經濟環境不滿,不滿意政府重商政策,看不見個人的未來,抗議1%的人為富不仁,還未發展為反建制的運動。但各地政府如果不正視運動的各種訴求,迅速回應民眾要求,事情可以很快惡化。在網路年代,政府已經沒法以高壓打壓民眾運動,只能疏導群眾。阿拉伯世界的茉莉花運動還沒完結,源於資本主義國家的「佔領華爾街」,會是怎樣發展,倒需要密切關注。

陳茂峰博士

CFA,CFPCM

御峰理財董事總經理

mfchan@nobleapex.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