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兩村神話 一奢華一黯淡長青網文章

2011年10月1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10月13日 05:59
2011年10月13日 05:59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日前大張旗鼓地慶祝50年村慶的江蘇江陰華西村,原名華西大隊,在內地農村解散人民公社後,頂着壓力堅持實行集體分配制,如今卻以1噸金牛、摩天大樓,而成為內地第一富村。而30多年前在內地首個大膽試行分田到戶的安徽鳳陽縣小崗村,如今卻在內地平平無奇,泯然於眾村。本報記者早前走訪兩村,試圖解答背後的「為什麼」。

華西村村口上書「中國華西村」,似乎未把它所隸屬的江陰市(縣級市)、無錫市甚至江蘇省放在眼裏。建村50周年慶典極盡排場,原全國人大委員長喬石發來賀信,原國防部長遲浩田、原香港新華社社長許家屯(曾任江蘇省委書記)題字相賀。上周六(8日),毛澤東外孫女孔東梅、鄧小平侄孫鄧一平等名人後代以及50多個國家地區的500多名記者到場,和1.5萬村民代表濟濟一堂。

有村民說﹕「本來李源潮也說要來的。李源潮和老書記關係最好了,老書記都直接叫他『源潮』的」。曾任江蘇省委書記、現任中央組織部長的李源潮提前在9月18日到訪,村中大電視反覆播放他和「老書記」吳仁寶十指緊扣視察華西的畫面。

村亦是公司 幹部即經理

華西村在吳仁寶帶領下「白手興家」, 開辦「華西集團公司」,華西村本質上是一間公司。一名村幹部對本報說,「村黨委、村委會和華西公司,書記就是村委會主任,也是公司的董事長兼總經理」。

吳仁寶形容華西村的分配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共產主義、利用好資本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即「按勞分配,多勞多得」、「文憑加水平」,重工業工人年薪3至4萬,輕紡工人2萬,技術工人5至6萬,大學生或海歸留學生則可高達10至20萬;「理想共產主義」即是「按需分配」,提供醫療、免費教育、定額發放食米油鹽等;而關鍵在於「利用好資本主義」,也就是股份分紅制度。

人均持股價值1000萬元

華西村在與周邊村莊合併前有1528名村民,這些「本村人」或其父輩與吳仁寶並肩作戰,吳當時號召大家集資,工資只拿20%,其餘80%入股村公司,到年底分紅,也只拿20%,剩餘的80%又再入股,這條規則「50年不變」,每名「本村人」累積持有的股份平均值最少1000萬元。新嫁入村的女子或剛畢業的本村青年,入職當年起可以參股;移民、外嫁或不在村內工作者則不能參股;股份可作遺產轉移給下一代,但永遠不能兌成現金。

統一建屋 派電視派汽車

如此積累起巨額財富後,村內統一建屋,1980年代派單車、電視機,1993年起派汽車。若想換大屋、靚車,可從股份中扣除差價,正如書記吳協恩所說,「共同富不等於一樣富,更不等於大鍋飯」。分配制度令每個「本村人」與華西村休戚相關,去年,華西村「本村人」人均現金純收入達8萬元,意味着人均工資加分紅扣除稅款之後仍最少有40萬,是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3.5倍,也是城鎮市民人均收入的4倍,還未計其股份背後價值。

不過,被華西村兼併的3萬多「周邊村」村民及打工仔等「外村人」待遇就差多了,他們一是無權參股,二是獎金和福利較低,侍應、司機等月薪約1600元,鄰村的毛先生說,「華西的工資和外面差不多,但8小時工作制,比較輕鬆一點,而且包吃包住,又不用像私企那樣擔心老闆跑掉」。

明報記者 林迎 報道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