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轉基因魚驗激素 多變數易受挑戰長青網文章

2011年10月1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10月10日 21:59
2011年10月10日 21:59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帶有水母熒光蛋白基因的鯖魚將魚,雖在接觸到帶有類雌激素的大閘蟹提取物時,其肝臟會便發出綠色熒光,作為最易明的化驗結果,但有專家不諱言,每條魚在接觸到雌激素後,會否必然發光以及發出同等光度,均是不能控制的因素,但雌激素濃度卻依賴光度作分析計算,準確和穩定性易受挑戰。

水母基因鯖魚將魚 接觸雌激素發光

SGS轉基因魚檢測法研究顧問之一陳雪平早在07年於城大生物及化學系擔任研究員時,已發現轉基因的鯖魚將魚接觸到含有類雌激素化學物的污水,身體便會發光,此套類雌激素生物檢測方法亦是由此而來。

不過,有專門研究海產雌激素學者直指此方法只能作初步篩選,但要準確量化雌激素卻有一定困難,因不同雌激素的活性有異。另外,轉基因鯖魚將魚苗接觸到雌激素後,身體一定會經過一個「過程」肝臟才會發光,但這「過程」卻是實驗人員不能統一控制的關鍵變數,就像同一樣的含菌食品,有人吃了會肚痛,有人吃了無事一樣。因為魚與魚之間的反應已有差異,但化驗結果其一重要工作——量化濃度,卻是依賴魚的發光強度判斷,若以此作為商業檢測項目,化驗結果易受質疑,且此化驗法不能分辨出雌激素是天然含有還是人工添加,然而,其實很多植物和生物本身也含雌激素。因此,科學學術界一般是以細胞(反應差異極微)作為雌激素生物化驗,分析當中射出多少光子作濃度定量。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