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曾說「視民望如浮雲」的特首曾蔭權,近月在民調評分仍在谷底徘徊,但他表示,經過7年任期後,評分仍有40多分,「已經相當不錯」。對於他近年施政備受抨擊,曾蔭權即時列出任內的七大政績,包括最低工資立法、交通津貼、醫療券等,力證任內的努力,並承諾餘下9個月的任期,將會「努力至最後一分一秒」。
列7政績反駁施政不力
曾蔭權在商台節目《政經星期六》表示,明白市民的怨言,他被指罵會有些難受,「但這是一個多元化社會,不能要求別人同情你早起身,日日做14小時工夫」。他列舉任內的政績,包括處理好最低工資立法、交通津貼計劃、長者醫療券、學前教育、醫療改革檢討、置安心計劃,還有任內把基建投放增加了一倍,帶動不少就業發展,反駁施政不力之批評。
曾蔭權剛上任特首時民望高企,05年6月港大民調對他評分達72.3分,但經過副局長國籍風波、慳電膽利益衝突爭議、高鐵事件等拖累下,民望反覆下挫,今年7月更跌至45.6分的最低位。昨日被問及其民望時,曾蔭權說,「我好好彩了,如今做了7年的洗禮,民望仍能有40多分,已經相當不錯」,很感激香港人的支持,「給幾多分都好,我只知我是為了香港人」。
他說,在愛國和愛民望之間,兩者是明顯的選擇,因爭取民望是短線投資,可換來掌聲,但可能做到很多後患無窮的事;而愛國是制訂長遠利民的計劃,代價是沒有短線回報,民望下跌,「作為特首,我也鼓勵其他官員做可持續、可兌現的(計劃),就算被人責罵……也要捱過去」。
勉官員「被罵也要捱過去」
對於年輕人不滿政府,曾蔭權表示明白他們的心情,但認為這情况全球可見,香港年輕人的聲音與英美兩國的年輕人「一般一樣」,問題源於全球經濟一體化,「對於有競爭力的人來說,其實是好事……但不能迎合新經濟狀况的人,會覺得有種壓迫感」。
曾蔭權說,香港確實出現貧富懸殊的問題,「我們不能防止一些賺錢好叻的人來港居住,如果多一些好似Steve Jobs的人來就更厲害」,另一方面每日也有百多名內地新力軍來港,故認為拉窄貧富懸殊有其困難,「完全消減更無可能」。
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