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喬布斯行事作風備受爭議,但或許正是他的執着、獨裁、自我,造就一代創意天才。《華爾街日報》首席科技專欄作家莫斯伯格(Walt Mossberg)用個人經歷,解構這個他譽為「當代愛迪生」的人物,以下為節錄內容:
周末電話攻勢
喬布斯在1997年重返蘋果後,開始給我打電話,而且是在周日晚。他連續4、5周打電話給我。我知道他想取悅我,讓我支持這家風雨飄搖的公司。但喬布斯並非只說蘋果好話,這讓我了解他的非凡見識。他前一分鐘還在談數碼革命宏圖,接下來卻把話題轉向了蘋果產品為何如此糟糕,以及某種顏色、角度、曲線或圖標是如何令人難為情。在他第2次致電後,我的妻子開始對他在周末騷擾表示不滿,我卻不這樣覺得。
毋懼被潑冷水 樂觀主義者
在多次談話中,他主要語氣是樂觀和確定。蘋果開設第一家專賣店時,他組織記者參觀,對專賣店的自豪之情溢於言表。我當時說,肯定只會有寥寥幾家門店,並質疑蘋果對零售有何了解。他看着我,就像我是個瘋子一樣。他說,會有很多很多門店,而且蘋果公司已經花了一年時間,在一個秘密地點利用模型來調整店面佈局。
揭開產品面紗 充滿自信
他會邀請我去看某些尚未公布的重量級產品。他堅持用布把這些產品蓋住,然後像玩雜耍般揭開,眼裏會閃着光,聲音充滿熱情。我仍然記得他展示首款iPod的情况。我對一家電腦公司竟然涉足音樂播放器領域感到吃驚,他解釋說,他將蘋果視為數碼產品公司,而不是電腦公司。
每天定目標 堅持走下去
喬布斯接受肝臟移植後在家中休養,邀請我去聊天。我們一同散步到附近一家公園。他每天散步,而且每天為自己定下一個更遠的目標,那一天他的目標就是那個公園。我們邊走邊聊,突然,他停下腳步,看上去情况不妙。我懇求他掉頭回家,但他大笑着拒絕了,歇一會兒後繼續向公園進發。我們坐在公園的長椅上談起人生、各自的家庭及病痛。喬布斯那天沒出事,我永遠都為此感到欣慰。但現在他真的離開了,太年輕了,這是全世界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