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近期,內地各種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活動漸入高潮。據悉,北京將在周日(9日)召開高規格紀念大會,國家主席胡錦濤將發表重要講話,其中對辛亥革命的評價值得關注。
觀察人士指出,從目前內地的辛亥百年紀念活動來看,有如下特點:一,對大衆媒體對辛亥革命的表達持寬容、寬鬆態度。不同於《建黨偉業》、《建國大業》等主旋律影片,電影《辛亥革命》並非由內地電影國企「中影集團」籌拍,而是由香港影星成龍總導演並領銜主演。導演張黎則是2003年熱播並引起爭議的電視劇《走向共和》的導演,該劇當年一度遭停止重播。
電影史書 內容放寬
《辛亥革命》一片描寫的內容截止到1921年中共建黨前。有分析認為,官方允許張黎再次執導重大歷史題材影片,而且允許內容非政治化,反映出目前對於文藝創作的寬鬆態度。
二,包容學界更開放地討論。中華書局與中國社科院在辛亥百年前夕推出《中華民國史》,以比較客觀的角度重新評述包括蔣介石在內的民國人物和歷史事件。編者自稱不是「官修史學」,而是獨立學術研究,而且「上級機關從來沒有指示我們應該怎麽研究民國史,怎麽寫民國史」。
《中華民國史》的編者還認為,以前對辛亥革命的評價有低估,而當下中國內地對辛亥革命的闡述已極少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而代之為「民族民主革命」,有利於形成廣泛共識。
強調共識拉近兩岸關係
三,强調兩岸「辛亥共識」。近期,由大陸主辦的兩岸記者重走辛亥路、兩岸青年重溫辛亥足迹、兩岸社團座談、兩岸紀念辛亥水路法會等諸多活動相繼舉行,官媒新華社、《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等都對這些活動進行了報道。
據知情者透露,高層希望辛亥百年的紀念活動能够加强兩岸共識。海協會副會長王在希在《人民日報》海外版撰文表示:「兩岸通過共同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在國家、民族認同問題上尋求共識。這樣兩岸關係會發展得更好。」
鍾鳴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