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以專家奪化學獎長青網文章

2011年10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10月06日 05:59
2011年10月06日 05:59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昨日揭曉,以色列科學家謝赫特曼(Daniel Shechtman,圖)憑藉發現新物質形態「準晶體」(quasicrystal)而獲獎,評審稱讚他徹底改變了科學界對固態物質原子結構的認識。

謝赫特曼1982年在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任職時,發現準晶體結構。他在實驗室熔化金屬鋁及錳(manganese)後將之急凍,以電子顯微鏡觀察,發現一些圍繞同一中心排列的圓點,每組由10個圓點組成,距離相等,但每組的規律卻不會重複,整體並非對稱結構。

發現準晶體 推翻原有理論

這與當時人們對固態物質的認識並不一致。科學界當時相信,固體分為晶體和非晶體的原子必定以重複的規律排列,非晶體的原子排列毫無規則。謝赫特曼的發現引起極大爭議,他遭同事嘲笑奚落,上司甚至要求他重讀科學基礎書籍,證明其發現根本不可能。

謝赫特曼最終被要求離開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直至1984年,他與其他研究員合作,在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發表實驗數據,其發現才獲承認。諾貝爾獎評審讚譽謝赫特曼維護自身發現,「最終迫使科學界重新檢視對物質本質的概念」,增加了發現新物質的可能性。

準晶體的發現從根本推翻晶體學認為原子必然重複排列的基礎,轟動學術界,更令國際晶體學聯盟於1992年就晶體的涵義作出修訂。1999年,謝赫特曼憑此貢獻奪得國際另一著名科學獎項「沃爾夫物理學獎」。準晶體的緊密結構令其非常堅硬平滑,而且化學性穩定,不會生鏽,特別有利製作需抵抗高熱高壓的機械工具,如柴油引擎等。準晶體現已應用到材料學、生物學等多個領域。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