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年輕人買樓難成為近年的熱門議題之一,不過早前花旗銀行委託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其實近年年輕人能夠在30歲或以前買樓的比例,高於其上一代人,他們要儲首期買樓,所花的時間中位數也只是5年左右,置業並非遙不可及。
花旗香港銷售網絡及抵押信貸業務總監林智剛認為,由於多了父母輩可以支助年輕人買樓的首期,且近年買樓可選擇較低首期成數的付款方法增加,加上年輕人可以利用很多投資工具來賺第一桶金買樓,年輕人上車未必一定較前困難。他又指出,儲蓄和投資固然重要,但最「穩陣」還是做好自己份工,能夠升職加薪,自然有利加快完成置業的夢想。
花旗早前公布了一份「香港巿民置業意向調查」的報告,合共訪問了1070名18歲以上的成年人士,傳媒大多集中報道僅少於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能靠儲蓄置業,比去年近一半大減,另有64%受訪者認為,若樓市維持現况,未來10年將不能上車。
30歲前買樓 比例高於上一代人
然而,調查亦顯示有55%被訪者在30歲或以前已擁有第一個物業,更值得注意的,是愈年輕的年齡組別,能夠在30歲以前上車,其比例反而更高(圖1)。此外,雖然逾六成受訪者認為如樓價不跌,未來10年上車無望,但已買樓者,其實他們一般只花了約5年時間,便已成功首次置業(圖2)。
林智剛指出,有關調查顯示,受訪者中34歲或以下已置業者,約有32%獲得父母或家庭成員幫助付首期買樓,可能是他們比先輩可以更早上車的原因。「過去30年,香港經濟改善,增加了較多資產積蓄的中產家庭,可以幫助家中其他成員買樓付首期。」
另外,「調查中顯示30多歲以前的年輕人上車係多咗,我諗另一原因係以較低首期便可以上車嘅付款辦法比以前多咗,不過,其中有五成被訪者唔相信可以靠儲錢上車,但佢哋諗住可以用其他理財工具加快搵到第一桶金。」
儲蓄買樓 正面推動理財習慣
林指出,近年投資巿場上增加不少投資工具,基金、股票、外匯等等,透過多年來物業的升值,很多人都認同買樓不單是自住需要,原來亦是一項投資工具。「所以多咗人會買第一個物業嘅意向係投資,調查中有75%係作為投資目的。」事實上,受訪者中,34年歲或以下的置業理由,投資成分所佔比例,明顯高於35歲或以上的受訪者(見表)。
調查顯示有一半受訪者用了5年或以上時間儲錢去付首期買樓,是否太長呢?「如果一個畢業生工作咗5年去儲蓄第一筆錢,我覺得5年或多過5年未必唔合理。但要視乎佢開始工作時的起薪點,以及將來人工加多少。」
林指出,中國人普遍有儲蓄和置業的傳統觀念,30多歲一般是人生的轉捩點,如結婚或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等,因而認為需要擁有自己居住物業,從而需要努力工作及儲蓄買樓,這亦是頗為正面的動力去形成儲蓄和投資的習慣。雖然年前有大學生質問運輸及房屋局長鄭汝樺,說未能成功買樓,女朋友便不會嫁他,但根據花旗的調查,原來只有14%的受訪者認為,「如沒有物業,我傾向不結婚」。
分散投資 不宜只買「磚頭」
林智剛認為,雖然中國人傾向投資「磚頭」,他卻不贊同過分集中投資物業,因分散投資才可減少風險。「儲錢係一個穩陣而長遠嘅好習慣,一定要有計劃同埋堅持。然後再考慮利用其他投資工具。無論點都好,最緊要係做好自己份工,因為人工係打工仔最大收入,無乜可能忽然間會有幾百萬元畀你。所以要勤力咁工作,咁講法雖然好老套,但係最真實㗎。」
明報記者 鄧雅各、陸振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