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捉蟲」15年 犧牲3萬鼠解謎團長青網文章

2011年10月0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10月04日 05:59
2011年10月04日 05:59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今年兩位諾貝爾醫學獎得主霍夫曼和比尤特勒,上周三才來港領取邵逸夫獎生命科學與醫學獎。霍夫曼在港受訪時透露,自己出身自生物世家,父親是盧森堡一名專研昆蟲分類的學者,受父親影響才揀選果蠅作博士論文題目,研究果蠅的免疫系統,又笑言自己「研究1隻果蠅用了15年,只為破解果蠅的免疫系統機制」。

「當年缺工具 如摸黑搜索」

霍夫曼憶述,以往做研究經常失敗,例如他最初從生物化學出發,研究果蠅免疫系統卻一無所獲,一度以為自己假設錯誤,後來才決定改為從果蠅的基因入手,最終成功破解免疫系統之謎。除了有一位生物學專家父親,雷夫曼的妻子,也是他15年前的研究生。不過他沒有逼子女繼承父業,反而讓他們自由發展,現在一對子女均已考獲博士學位,兒子是數學家,女兒則專研生命科學。

另一「雙料得獎者」比尤特勒則透露,當年基因分析的工具十分缺乏,「現今技術已比十多年前快10萬倍」。他形容當年猶如在黑暗中搜索,是以自己的事業作賭注,全憑一股信念和勇氣,才能堅持到底,前後用上3萬隻白老鼠,終成功破解謎團。談及成功要訣,比尤特勒認為「成功需苦幹」,做實驗時必須誠實。

邵逸夫獎於2002年捐款創立,由華裔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出任評審會主席,每年均選出全球在數學、醫學及天文學三方面有傑出成就的科學家,頒發100萬美元獎金(約780萬港元)。

邵逸夫獎最初因巨額獎金足以媲美諾貝爾獎,因而被稱為「東方諾貝爾獎」。自從2004年首次頒發以來,歷屆邵逸夫獎得獎者均屬重量級學者,諸如培養全球首頭複製羊多莉的英國科學家維爾穆特(Ian Wilmut)等,令獎項在國際學術界影響力日增,今次更搶在諾貝爾之先「惠眼識英雄」,多少有利邵逸夫獎地位更上層樓。

明報記者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