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What we are reading:可憐的金融大鱷長青網文章

2018年05月1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8年05月13日 05:35
2018年05月13日 05: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蘋果日報】財經新聞常提及「銀行同業拆息」,一般人不甚了了。它表面是銀行互相借貸所需付的利率,其實除此以外,這數字對金融界有深遠影響,亦牽涉普羅大眾利益,因為不論政府或公司貸款利率、金融衍生公具價值,以至信用卡及樓宇汽車按揭利率,不少都直接與拆息率掛鈎。眾多國家銀行同業拆息中,又以倫敦的版本(LIBOR)最廣受採納。
銀行巨頭犧牲員工
若你以為這牽涉天文數字銀碼的拆息,必定有客觀、科學的標準釐定,就大錯特錯了:它並不代表真實發生的借貸(同業間借貸本來就只佔銀行資金來源很小部份),只是由銀行各自提供理論上需付利率,計算出的平均數。實際運作上,往往是銀行中低層職員,憑個人臆測、市場風聲等作估計,反正沒有甚麼標準可參考。
但由於銀行大多有「炒房」為本身及客戶做證券買賣,加上衍生工具高速發展,「炒房」牽涉金額越來越大,同業拆息的輕微調整,足以令銀行賺蝕數以百萬美元。在此環境下,銀行有強烈誘因操控拆息走勢以謀利,例如由「炒房」交易員或高層向負責估計拆息的員工威逼利誘,甚至直接或經第三者(專門服務銀行炒房的經紀)聯絡其他銀行合謀,之後提供「回報」。據《The Spider Network:The Wild Story of a Maths Genius, a Gang of Backstabbing Bankers, and One of the Greatest Scams in Financial History,圖》描述,這種情況非常普遍,監管機構亦一向隻眼開隻眼閉。
本書主人翁自小是數學天才,畢業後進入投資銀行當「炒手」,迅即顯露炒賣衍生工具才華,不僅為公司贏大錢,更在未夠30歲已賺幾百萬美元花紅,甚至在金融海嘯中也獲巨利;當然這些驕人成果,部份也來自他積極影響拆息。但當他「錢途似錦」之際,正值海嘯過後,公眾要求懲罰金融大鱷洩憤聲音高漲。
英美監管機構受壓下,終於認真調查操控拆息事件。銀行巨頭為了自保,都樂意「自首」──詳細提供員工(一般是中層職員)違規證據,並把問題定性為個別害群之馬行為,機構高層則與之劃清界線。
結果,「仔細(兩歲)老婆嫩」的主人翁被重判入獄11年,大部份共犯卻免於刑責,一向積極支持他、亦從中獲利的高層,則繼續高薪厚祿袋袋平安。
所以,起初讀者以為本書講主角成魔之路,卻漸會發現,作者頗同情這個被公司及監管機構拿來「祭旗」的大時代犧牲品。
姚崢嶸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