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深入世越號】踢爆政府救援「黑幕」民間眾籌拍紀錄片長青網文章

2018年05月1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8年05月11日 06:35
2018年05月11日 06:35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蘋果日報】2014年南韓「世越號」沉沒事故,在不少韓國人心中留下永不磨滅的傷痛。4年過去,總統換人,當地才首次有官方名義舉辦的悼念活動。民間關於世越號的文藝創作與紀錄多不勝數,最新是眾籌9億韓圜(約660萬港元)完成的紀錄片《那一天,大海》,上月中在韓國當地上映,短短4天已錄得20萬人次入場觀看。學者分析指,關於世越號出事到打撈失蹤者,以至後續調查,政府一直沒有公佈內情,間接促使民間自行以不同媒介紀錄事件,紀錄片填補了這段歷史空白。
記者袁楚雙
《那一天,大海》歷時4年調查和半年製作,耗資9億韓圜主要由民間眾籌募得,男星鄭雨盛不收酬勞為電影配旁白。紀錄片追蹤世越號航線,科學分析其沉沒原因,並透過乘客、目擊者、專家之言,嘗試重組案發經過,製作組指希望中立地向觀眾呈現事故全貌。電影上月12日在韓國上映,反應熱烈,直至事故4周年當天(16日)已錄得逾20萬觀影人次。
《那》片並非唯一的眾籌紀錄電影,另一套紀錄片《天鵝夢》,4億韓圜(約294萬港元)資金同樣來自眾籌。數到最早的世越號事故紀錄片,是2014年10月上映的《潛水鐘》,由本身是記者的李尚浩執導,記錄事發現場的搜救狀況,批判南韓政府沒有把握黃金時機進行救援,及主流媒體發佈假消息。
《潛》片公映經歷不少風波,原定於2014年釜山國際電影節上映,但當地政府臨時要求取消,引起電影界強烈反彈,堅持如常放映,結果翌年被政府削減資助,《潛水鐘》更一直被大部份院線封殺,最終導演把紀錄片上載至YouTube供全球免費觀看。後來青瓦台向文化體育及觀光部下達一份黑名單,封殺9,473名反政府立場的異見藝術家,當中逾1,200人曾就世越號事故發表異見,包括知名藝人。事件最終於2016年被韓媒踢爆。
曾觀賞《潛水鐘》的中大全球研究課程助理講師鍾樂偉指,紀錄片的共通點是嘗試從不同角色梳理出世越號事發始末。他解釋由於世越號意外發生得太快,學生當時如何對外通報、家長反應、事發後政府應變、民間搜索等片段零碎,連主流傳媒報道也不太全面,甚至出現假消息,他認為原因之一是政府阻撓報道,所以民間從不同角度還原事發經過。
鍾認為民間資料對真相還原十分重要,補充了民眾對事件的印象,有些更從遇難者家屬角度回憶感受及紀錄後續行動,他指當家屬被主流媒體封殺後,公眾接觸面大幅減少,故有紀錄片是好事,但困難是在朴槿惠年代有很多制肘,包括投資者不敢與政權對抗冒險投資拍攝電影,政治審查要探討真相殊不容易,難能可貴的是每個人願意多行一步才達成目標。
4年來政府從無正式悼念遇難者,到今年首次有官方悼念儀式,鍾樂偉指畢竟朴槿惠年代調查世越號,中間可能夾雜其個人因素隱瞞事實,故文在寅上台撥亂反正、根治前任施政失誤,以至公開調查報告、追究政府責任,都是民眾對他的高度期望,而文上任的態度轉變,至少令當地人不再擔心談論世越號事件有政治包袱。
認識韓國文化的民主黨南區區議員柴文瀚表示,雖然事件已經發生四年,但當地人對世越號的關注度至今仍然很高,他認為有賴當地公民社會發展成熟,韓國社會渴望揭開海難最初指揮混亂、太遲救援等問題的原由與真相。
對比香港,柴文瀚認為香港在調查和追究責任方面有一定權威,是韓國官方所欠缺的,韓國雖然有民主,但朴槿惠年代民眾對政府失去信任,也有不少官商勾結的質疑,料因此驅使韓國人用一些非民主化年代常用的抗爭手法,去表達己見,一方面追究責任,另一方面維持關注度,令事件未被遺忘和凋淡。
他續指,韓國未民主化之前,已有很多工會、學運人士站在前線,相信這些力量支撐着不少民間抗爭運動,例如光化門前有世越號遇難者家屬紮營兩三年抗議,同時韓國人對社會公義也頗為執着,「啄住個問題唔放」,加上政府與媒體令人失信,故民間索性以自己方式追尋真相,透過紀錄片、紮營、文化創作等,彌補官方說法。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