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焦點人物】
【蘋果日報】「我嘅想法係拉我個仔,點知搞到我新抱!」前日因涉嫌疏忽照顧留下半歲孖仔(圖)在家被捕的17歲媽媽,昨獲准保釋,並因雙程證到期已返回內地辦手續,孖仔留醫觀察。整晚沒睡留在醫院看顧孫兒的嫲嫲,昨向記者哭訴事件,指兒子不生性,經常北上打機不顧家,打算報警懲罰兒子,沒料竟害了媳婦。這位50歲「年輕嫲嫲」更惋惜媳婦嫁錯郎:「佢好可憐,咁細個嫁咁嘅老公,佢阿媽心痛過我啦!我都係女人!」至於孖仔何去何從,有親子教育工作者稱,父母或祖母是否適合繼續照顧,要由專業人士評估,否則或由社署介入接管。
記者:黃麗英 劉柏麟 張家豪
50歲的「年輕嫲嫲」姓沈,3年前帶同與前夫所生的兒子阿遠由內地來港,現時21歲的兒子跟她姓。兒媳在內地時因就讀同校而認識及拍拖,去年兩人奉子成婚。沈媽媽來港後在菜檔工作,有時為賺更多收入會「踩多更」,工作時間不定,昨日她亦要暫停工作,在大埔那打素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病房照顧孫兒。心力交瘁的她提到兒子的任性時不禁落淚:「個仔太唔聽話,點解生咗個咁嘅仔!」她指兒子做裝修散工,日薪約500元,卻從不給家用,即使兒子已為人父,仍不改每周北上數天打機的陋習,令她亦要協助媳婦照顧一對孖仔,基本上一家五口的重擔全在沈媽媽一人身上。
專家:須評估是否適合照顧
兒子令沈媽媽十分激心,但她對17歲初歸新抱「佳佳」卻讚口不絕,形容媳婦靚女、可愛、斯文及孝順,「我唔怪佢(媳婦),自己一個人湊住兩個BB,點湊呀?飯都唔到口」。沈媽媽又指,原本媳婦打算將一對兒子帶返內地娘家,由母親照顧,原定前日替嬰兒領取回鄉證,不料阿遠又離家打機,致媳婦要急急北上尋夫而獨留一對孖仔在家。
沈媽媽說,前日她一怒之下報警,目的是要找兒子出來懲戒他,未料如今媳婦被捕,令家事煩上加煩。她指年輕媳婦初為人母已算克盡母職,「有次BB瞓咗,個仔叫佢去深圳玩幾個鐘,佢都唔去」。她認為媳婦很可憐,「十幾歲嫁畀佢(兒子),17歲識咩箒!唔怪得佢」。
精神科醫生曾繁光認為,事件再次反映現今年輕人關係隨便,欠缺安全性行為的教育。他指出,要了解持雙程證來港的年輕媽媽是否不認識香港法例,若不小心出錯可以原諒,應教導她要安排他人照顧BB,「湊仔教育唔識處理唔出奇,只係怪佢、鬧佢點做人阿媽,佢學唔識,故事只會重演」。
親子教育工作者司徒漢明認為,事件中丈夫責任感薄弱,或需社工介入,協助他重新發揮其應有責任,做個好丈夫及好爸爸,同時夫婦應重點處理婚姻問題,因婚姻狀況不穩定,最受害是一對孖仔。司徒漢明稱,離婚永遠是最後一步,若已向專業人士求助,經過一段長時間努力仍無法改善關係,只好選擇離婚,至於父母或祖母是否適合繼續照顧孖仔,要由專業人士評估,否則可能會由社署介入接管。
【蘋果日報】「我嘅想法係拉我個仔,點知搞到我新抱!」前日因涉嫌疏忽照顧留下半歲孖仔(圖)在家被捕的17歲媽媽,昨獲准保釋,並因雙程證到期已返回內地辦手續,孖仔留醫觀察。整晚沒睡留在醫院看顧孫兒的嫲嫲,昨向記者哭訴事件,指兒子不生性,經常北上打機不顧家,打算報警懲罰兒子,沒料竟害了媳婦。這位50歲「年輕嫲嫲」更惋惜媳婦嫁錯郎:「佢好可憐,咁細個嫁咁嘅老公,佢阿媽心痛過我啦!我都係女人!」至於孖仔何去何從,有親子教育工作者稱,父母或祖母是否適合繼續照顧,要由專業人士評估,否則或由社署介入接管。
記者:黃麗英 劉柏麟 張家豪
50歲的「年輕嫲嫲」姓沈,3年前帶同與前夫所生的兒子阿遠由內地來港,現時21歲的兒子跟她姓。兒媳在內地時因就讀同校而認識及拍拖,去年兩人奉子成婚。沈媽媽來港後在菜檔工作,有時為賺更多收入會「踩多更」,工作時間不定,昨日她亦要暫停工作,在大埔那打素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病房照顧孫兒。心力交瘁的她提到兒子的任性時不禁落淚:「個仔太唔聽話,點解生咗個咁嘅仔!」她指兒子做裝修散工,日薪約500元,卻從不給家用,即使兒子已為人父,仍不改每周北上數天打機的陋習,令她亦要協助媳婦照顧一對孖仔,基本上一家五口的重擔全在沈媽媽一人身上。
專家:須評估是否適合照顧
兒子令沈媽媽十分激心,但她對17歲初歸新抱「佳佳」卻讚口不絕,形容媳婦靚女、可愛、斯文及孝順,「我唔怪佢(媳婦),自己一個人湊住兩個BB,點湊呀?飯都唔到口」。沈媽媽又指,原本媳婦打算將一對兒子帶返內地娘家,由母親照顧,原定前日替嬰兒領取回鄉證,不料阿遠又離家打機,致媳婦要急急北上尋夫而獨留一對孖仔在家。
沈媽媽說,前日她一怒之下報警,目的是要找兒子出來懲戒他,未料如今媳婦被捕,令家事煩上加煩。她指年輕媳婦初為人母已算克盡母職,「有次BB瞓咗,個仔叫佢去深圳玩幾個鐘,佢都唔去」。她認為媳婦很可憐,「十幾歲嫁畀佢(兒子),17歲識咩箒!唔怪得佢」。
精神科醫生曾繁光認為,事件再次反映現今年輕人關係隨便,欠缺安全性行為的教育。他指出,要了解持雙程證來港的年輕媽媽是否不認識香港法例,若不小心出錯可以原諒,應教導她要安排他人照顧BB,「湊仔教育唔識處理唔出奇,只係怪佢、鬧佢點做人阿媽,佢學唔識,故事只會重演」。
親子教育工作者司徒漢明認為,事件中丈夫責任感薄弱,或需社工介入,協助他重新發揮其應有責任,做個好丈夫及好爸爸,同時夫婦應重點處理婚姻問題,因婚姻狀況不穩定,最受害是一對孖仔。司徒漢明稱,離婚永遠是最後一步,若已向專業人士求助,經過一段長時間努力仍無法改善關係,只好選擇離婚,至於父母或祖母是否適合繼續照顧孖仔,要由專業人士評估,否則可能會由社署介入接管。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