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兒童被蚊咬 可致過敏性休克長青網文章

2018年05月0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8年05月09日 07:59
2018年05月09日 07:59
新聞類別
健康
健康
詳情#
【蘋果日報】天氣開始變得又濕又熱,蚊子出沒注意。即將踏入夏季,蚊叮蟲咬風險增加,小朋友或大汗一族更是惹蚊高危。兒科醫生表示,不少家長會忽視蚊叮的嚴重性,原來兒童對蚊叮的過敏反應可較成人強烈,曾有求診個案被蚊叮後,整條前臂至手掌也出現紅腫,籲家長勿掉以輕心,一旦過敏反應嚴重,應立即求醫。
記者:何家朗
每個人體質不同,對蚊子的「吸引力」亦有不同,坊間有指被蚊叮的機會與血型有關,個別血型的人較容易被蚊咬。兒科專科醫生李卓漢稱相關說法並無根據,血型與被蚊叮之間的關係暫無相關研究支持,市民不應盡信。
大汗及體味濃高危
但體質確實與蚊叮有關,因為雌蚊會透過汗液、體味及二氧化碳濃度尋找目標,所以大汗一族、體味較濃、呼出二氧化碳較多的人會特別惹蚊。小朋友亦因為普遍符合這些特質,故被蚊叮的機率亦較高。這些特質或會遺傳,若父母屬常被蚊叮一族,子女亦可能更惹蚊。
蚊子吸血期間會分泌唾液防止血液凝固,唾液中的蛋白質則會令免疫系統產生過敏反應,造成皮膚紅腫、痕癢等,亦即俗稱的「蚊赧」。李指,這種過敏反應會隨年紀增長或被蚊叮次數增多而逐漸變得輕微,但兒童被蚊叮後常會不停抓而導致損傷,加上過敏反應亦較成人強烈,嚴重者會出現瘀傷、淋巴管炎、蕁麻疹,甚至過敏性休克。
李稱,不少家長或忽視蚊叮蟲咬的嚴重性,每年春夏季急症室不時都會有兒童被蚊叮後出現嚴重症狀的個案,輕則傷口細菌感染,需接受抗生素靜脈注射治療,較嚴重則出現腫脹,曾有病人因過敏至整條前臂至手掌嚴重紅腫,「好似燒豬咁樣」。他呼籲家長切勿掉以輕心,若發現子女被蚊叮後有嚴重過敏,如被叮位置異常紅腫或出現瘀傷,應立即求醫。
今年1歲多的Aden,上月中在家附近與家人一起購物,短短15分鐘後回家,懷疑在戶外被蚊叮蟲咬,Aden耳朵紅腫,母親擔心是嚴重疾病,於是帶他求醫。醫生檢查發現Aden左耳背嚴重紅腫,可能對某種蚊蟲的唾液過敏,導致發炎,處方抗敏感藥及消炎藥膏後,約一星期後消腫。
Aden母親鄧太稱一家人均屬惹蚊體質,平時有為兒子噴蚊怕水,但覺得很多時效果不理想,指今次事件後會更重視兒子的防蚊措施,即使短暫外出亦要做足措施。
市面上驅蚊產品五花八門,不少標榜成份天然,近年受到不少家長追捧,認為對子女較安全。李指天然不等同安全,天然成份仍可能造成敏感,例如有人會對植物精油過敏,這類驅蚊產品大多透過提煉薰衣草、迷迭香等植物製成,以蚊蟲討厭的氣味達到驅蚊效果,但氣味容易消散,故效用不持久,而且蚊蟲討厭的氣味亦有不同,單一產品未必能驅趕所有蚊蟲。
Picaridin較DEET溫和
市面上傳統驅蚊產品多數採用DEET(避蚊胺),透過干擾蚊蟲的感覺器官驅趕蚊蟲,需要高濃度才可確保功效,但容易刺激皮膚,導致出疹或水泡。驅蚊成份Picaridin原理則與DEET相似,會形成一層揮發性保護膜,可持續驅蚊,對人體亦較溫和,兒童、孕婦甚至G6PD(即蠶豆症)患者均可使用。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