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事隔7年 醫委會終聆訊 紗布封喉案 九院醫生涉3失德長青網文章

2018年05月0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8年05月09日 06:36
2018年05月09日 06:36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2011年發生的九龍醫院紗布封喉事故,死亡病人王肯構疑因氣管造口被護士以膠布圍封窒息致死。事隔7年多,醫委會昨就事故展開聆訊,追究醫生責任。當日死者的主診、九龍醫院醫生黃卓義被控3項專業失德罪,但其中一項的部份控罪指黃在醫療報告中,以「tracheostomy」(氣管切開手術)一詞描述手術或誤導其他醫護人員,經醫委會商議後,認同該詞為中性字眼,不涉誤導,黃毋須就此答辯。聆訊今續,料有裁決。
記者:于健民
黃卓義被控3項專業失德罪,包括未有履行照顧病人的專業責任、未能採取正確步驟,防止病人的永久造口被當作臨時造口處理;未能採取措施,防止紗布貼在造口上;未能指示護士或輔助醫療人員妥善處理該造口、為王肯構撰寫的醫療報告,以「tracheostomy」(氣管切開手術)形容王接受的手術,字眼不準確或誤導。
最快今裁決
辯方上午曾申請不就控罪答辯,醫委會退庭商議後,認為黃需就首兩條控罪答辯。至於第三條控罪,首部份指黃「未能指示護士或輔助醫療人員妥善處理造口」,醫委會認為黃需要答辯;惟第二部份字眼爭議,醫委會法律顧問岑炳生認為,「tracheostomy」意味手術所開的造口可以是臨時,也可以是永久,換言之不能以此控告被告誤導,控辯雙方同意。黃卓義昨有現身,但沒出庭作供,今日亦不準備作供,聆訊料最快今日裁決。
律師梁永鏗表示,醫委會衡量過案情、專家報告後,認為相關部份控罪證據不足,就可批准被告毋須答辯。雖然這種情況在醫委會聆訊較為少見,惟涉及醫學名詞的爭拗,「醫委會都有自己把尺,唔一定要信專家」。據了解,控方提交了2013年死因庭專家證人報告,由中大醫學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副教授Alexander Vlantis撰寫,指在死者醫療紀錄中出現的「tracheostomy」,「一直不是正確使用的詞彙」。
73歲男病人王肯構,因咽喉癌2011年6月9日於伊院接受咽喉切除手術,醫生在其喉嚨開永久氣管造口幫助呼吸。6月24日王因併發症轉到九龍醫院療養,但醫護人員將永久造口誤當為臨時造口,11月6日至14日期間,護士以膠布圍封造口紗布四邊,終導致王窒息致死。死因庭曾召開聆訊,裁定王死於意外。其兒子王冰蕓2012年初去信醫委會投訴九龍醫院及伊院醫生,惟醫委會以死因庭已裁定王肯構死於意外為由,拒絕受理。其後王冰蕓司法覆核成功,醫委會才重新審視個案。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