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正就18個土地供應選項諮詢公眾,並指本港仍欠1,200公頃土地,但數據可信性受質疑。發展局強調有關短缺其實尚未計算增加居及安老醫療等範疇的新增需求,故預料土地短缺量比1,200公頃更多,但無法在公眾諮詢完結前提供新數據,重申即使未有實數都「唔重要」,最重要是令公眾明白土地有短缺。
發展局昨日舉辦傳媒簡介會解釋《香港2030+》提出欠地1,200公頃理據,發言人指數據是兩、三年前來自各個政策局預測,尚未計算市民對改善居住空間的需求;安老、醫療、社福及建造業等新增土地需求,故實際上所需土地有增無減,但指難以在公眾諮詢完結前完成新評估,料年底才有新評估結果,強調即使未有實數都「唔重要」。
團體質疑合理化填海
就有指政府在《香港2030+》提出發展東大嶼都會及新界北便足以填補1,200公頃的短缺,發言人承認該兩個選項上馬後數字上可解決土地短缺,但認為土地開拓選項應交公眾討論,該兩個項目在時間上亦未必能配合解決土地短缺問題。
規劃署指在1,200公頃中缺地最多是政府、機構、社區、休憩及運輸用地,欠720公頃用地包括醫院、圖書館及道路等,並非為建「大白象」工程,又指720公頃土地需求是按2014至2043年全港將新增98萬人口、達至人口頂峯去推算,單是人口相關設施便需新增1,078公頃用地,至於可有計算人口回落時的數據,發言人指若屆時人口狀況有變,評估亦會調整。
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批當局「花咁多人力物力,未夠一年就話條數唔準要再做,係咪打到昨日的我呢?令到政府嘅研究好唔可信」,亦令人質疑是借土地短缺去合理化公私合營或填海造地等,指當局在未有實數下諮詢公眾。
■記者鍾雅宜
發展局昨日舉辦傳媒簡介會解釋《香港2030+》提出欠地1,200公頃理據,發言人指數據是兩、三年前來自各個政策局預測,尚未計算市民對改善居住空間的需求;安老、醫療、社福及建造業等新增土地需求,故實際上所需土地有增無減,但指難以在公眾諮詢完結前完成新評估,料年底才有新評估結果,強調即使未有實數都「唔重要」。
團體質疑合理化填海
就有指政府在《香港2030+》提出發展東大嶼都會及新界北便足以填補1,200公頃的短缺,發言人承認該兩個選項上馬後數字上可解決土地短缺,但認為土地開拓選項應交公眾討論,該兩個項目在時間上亦未必能配合解決土地短缺問題。
規劃署指在1,200公頃中缺地最多是政府、機構、社區、休憩及運輸用地,欠720公頃用地包括醫院、圖書館及道路等,並非為建「大白象」工程,又指720公頃土地需求是按2014至2043年全港將新增98萬人口、達至人口頂峯去推算,單是人口相關設施便需新增1,078公頃用地,至於可有計算人口回落時的數據,發言人指若屆時人口狀況有變,評估亦會調整。
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批當局「花咁多人力物力,未夠一年就話條數唔準要再做,係咪打到昨日的我呢?令到政府嘅研究好唔可信」,亦令人質疑是借土地短缺去合理化公私合營或填海造地等,指當局在未有實數下諮詢公眾。
■記者鍾雅宜
回應 (0)